当前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分享到:

心经

《心经》的基本内容

2014-10-25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心经 | 点击:

《心经》的基本内容

自古以来,《心经》被人们看成是最难懂的佛典之一,经中佛陀所讲的“空”观智慧,更是抽象而深奥,难解难信。《心经》从人空、法空、空无所得、空而不空四方面阐释般若“空”慧,引导人们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从根本上破除人们的一切执着,以安众人之心。

1.人空

在《心经》中,佛陀运用分析法,从如下四个方面引导人们了知“无我”的道理,了知生命的本质。(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陀在《心经》一开始便明确告诫人们,人生的一切苦厄皆源自“我执”。佛陀运用五蕴(五蕴是指构成我们身心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皆空的理论,对生命当下的存在进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后,得知人是由物质现象(色)和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组合而成,是众缘假合之身,根本无法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因而我即是空,以此来破除我执,达到解除众生苦难的目的。(2)佛陀运用十二处、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六根和六尘为十二处,六根、六尘和六识为十八界)的教义,从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来分析生命的现象:只有当被认知对象(外部世界,统称六尘)与知觉器官(统称六根)和认知能力(意识,统称六识)三者相接触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才能完成。换而言之,从认知的主体——人,乃至被认知的对象——宇宙万有,都是由种种元素和合而成,没有一件事物是固定不变的,包括人本身,故说无我。(3)佛陀接着运用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教义,从生命现象的延续性来分析人生的本质。人生苦难的根源是过去世的业力(无明、行),引发现世的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而现在的所作所为(爱、取、有),又是产生未来苦果的因(生、老死)。人生就是在这种因果循环中使得生命得以延续,故说“无我”。(4)最后,佛陀通过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分析,从因果关系来分析人生痛苦之因是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而人生成功幸福之因是一个人的正确行为、清净语言、健康思维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无须依靠超自然的力量。换而言之,生命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在因果循环规律之下无限延续,故说无我。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一层含义。

2.法空

为了帮助人们除去“我执”,获得无我时“看透放下”的人生,佛陀讲解了各种各样的法门(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等),义理精妙,极为有效。不少人在去除我执之后,又执着于佛陀所说的法为实有,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又成了另一种执着——法执,扰乱了人们的心智,佛教称之为“所知障”,同样是烦恼的根源。《心经》以一个“无”字提醒人们,破除我执时所运用的种种法门,如同帮助人渡河的木筏,我执一旦去除,人们由烦恼的此岸抵达解脱的彼岸,就不应再执着于所使用的法(见表二),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无牵无挂的境界。破除对理论、观点和见解的法执,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二层含义。

3.空无所得

一位年青人问禅师:“什么是中道实相?”禅师要求他把眼睛蒙起来,行走在一条小道上,道路两边都是水沟。当禅师看到这位年青人偏离正道,快要掉进左边的水沟时,及时提醒这位年青人:“向右。”一会儿这位年青人又偏离正道,快要掉进右边的水沟时,禅师及时地提醒他:“向左。”老禅师就这样一会儿教他向左,一会儿教他向右……最后这位年青人终于不耐烦地问:“你到底要我向左,还是向右行?”老禅师笑呵呵地说:“向左向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要你回到正道上来。”年青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中道实相。

《中观》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众生执“有”时,佛陀说“空”;众生执“空”时,佛陀说“有”。“空”和“有”皆是除病的药方,药到病除后,则应舍药方;同理,般若智慧如同治病的药方,根治“空”、“有”等概念名相的执着,尤其是执着“空”为实有(即空见),一旦能进入“空也空”的境界,邪见已除,般若智能便完成其任务,理应放下,故说“无智”。更重要的是,所谓阿罗汉、菩萨等果位仅仅是悟空的过程,如同我们接受教育时所得的不同文凭,看似有所得,其实仅仅是一个人修道过程中智慧开发到某一程度的方便说词,并没有一个真实的阿罗汉、菩萨果供我们去获得,故说“无得”。去掉得失心,才能真正心无挂碍。

连空的概念也应空去,“空无所得”,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三层含义。

4.空而不空

一提起“空”,人们自然联想起“零”,即“什么也没有”。

然而,如果我们在100后加一个“0”,那么加上的这个“0”就代表900。显然,“零”并不一定代表什么都没有。有趣的是,这个“零”字的印度原文就是“空”字,“空”就是“零”。古人也曾说过,“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零。”换言之,“空”并不一定是“有”的对立面,更不是一无所有。《心经》最后一部分所阐述的是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体悟“空”观智慧的妙用,将之运用到现实人生中,以因缘变化的观点看待人、事、物,就能克服、超越一切苦恼和困厄,达到“心无挂碍”的最高精神境界,安心而自在地普度众生,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四层含义。

《心经》层层深入,彻底破除“我执”、“法执”、“空执”,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以般若智慧看“空”自我、宇宙万有,摆脱束缚身心灵的一切执着与束缚,获得彻底的精神解脱,达到“治心”的目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挂碍”地服务大众,这是《心经》的核心内容。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qj/xj/8549.html


心经推荐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谛,即四条真理。这是佛教一切教义的…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京ICP备12029563号-11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