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净名书院要我来主讲“佛法禅定论”,我个人学识有限,本来是力不胜任,但为了大家相互研究探讨,我就抛砖引玉吧,来讲一讲。我想依靠大家的加持的力量,我们这个讲座能够讲好。
刚才晓非同志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很好。过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他要能够一个声音言演说法,而使得各类的人都得到理解。这是就说法的人来讲。那么对于学的人来讲,就应该“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且要“愿解如来真实意”,愿意理解佛所说的真实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学之中,我继晓非同志的那个建议之后再补充一点,就是大家听我讲了,学了之后,你不要抓一个什么东西。我们学呀,要先有所得,而后呢又无所得,无所得了才是真得。你看《心经》讲嘛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但是他又接着讲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先讲无所得,后讲有所得。
我想大家听讲以后,把我讲的东西丢掉,不要执著,不要抓住不放。如果你说我得到个什么东西,抓到个什么东西,那么,我讲的东西本来是可以治病的药,但如果一执著了,它就可能变成无益的,甚至有毒副作用的了。所以我就希望大家在接受的时候,像漏斗一样,进去一下,漏掉,把它丢掉。舍啊,慈悲喜舍啊,不要执著,这是使我们能够来理解真实意义的一个方法。
我先说说佛法它有三重根本教义。
第一重佛法的根本教义,是讲“四谛”,苦、集、灭、道。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这是佛法的第一个根本教义。
第二重根本教义,在“三学”,也就是戒、定、慧三学。
第三重根本教义,就是“般若”。“般若”这两个字不读,因为是从印度的梵语翻译过来的。
三学,讲戒、定、慧。戒是戒律,定是禅定,蒽是智慧。禅定是由戒而生,戒能生定;又由禅定产生慧,由定生慧。禅定在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修持,各个宗派都有各个宗派不同的修持禅定的方法。
晓非同志要我讲佛法禅定论的同时,简单明了地介绍一下佛教的各个宗派、佛法的大要,所以我就把佛教各个宗派他的修持法门和禅定联系着来讲。我想,我们会讲佛法的业力论、佛法的戒律论、佛法的禅定论,包括佛教的各个宗派的介绍,主要是大乘的八宗,就是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介绍八宗的时候,我再结合各个宗派其修禅定的方法来讲禅定论,然后讲讲佛法的智慧论。这一期所讲,大概是这样子。具体的在每一讲冉详细说明。
今天我就先讲第一讲,主题是“佛教与中国文化”。因为净名书院的主持刚才讲了,净名书院的宗旨主要是学习、研究和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社会上也在号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今天的主题是讲一讲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很大,我尽量把它扼要地说一说。我想分下面这几个题目来讲。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gx/wh/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