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象历法推算人命的算命术产生以后,很快就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信徒日益增多,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需求了。于是研究命理的专著也就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先有陶弘景《三命抄略》一书,接着有临孝恭的《禄命书》20卷。专书的出现,可以作为干支算命日趋完善的标志,虽然这些书没能流传下来,但它无疑是算命术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著述的出现,在对儒学、玄学乃至命学的研究持开放态度的文化氛围的魏晋时期,无疑会掀起争鸣,如李萧远的《运命论》、班叔皮的《王命论》、陆士衡的《辩亡论》,都从深层次的理论上对命理和命运学说进行了批判。而南朝梁武帝时刘孝标写的最著名的《辨命论》一.方面承认“命”的存在,指出“化而不易,则为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另一.方面又非常辩证地对待“命”,指出“命体周流,变化非一”,因而又提出“命”有“六蔽”。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争辩并没有将算命术打倒,倒是算命术反而在争辩声中逐步走向完善,越发普及了。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命学家们的共同探索,到了隋唐时期,命学知识体系便获得一次质的飞跃。获得这种飞跃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二:
①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印度、西域的占星术等相续传入中土,促进了中土算命术的发展。如唐代贞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85年到805年的一段时间,当时西域康居国来的一个叫李弼干的术士,传来的印度婆罗门术《聿斯经》。外来术数的引进,无疑促进了原有算命术的发展。
②出现了在这一过程起到核心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李虚中、僧一行、桑道茂等人。
李虚中,字常容。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中进士,魏郡人(今河北大名),卒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官至殿中侍御史。平时,他精究阴阳五行,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来推定其-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并且竟然“百无一失”。(原文参见《韩昌黎全集》卷二十九.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是,唐代的李虚中创立了以年、月、日三柱,并以年柱为中心来推咎一个人一 生休咎的方法。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jbz/9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