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神秘文化 > 算命不求人 >
分享到:

算命不求人

什么叫“天人之学”?

2015-01-14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算命不求人 | 点击:
什么叫“天人之学”?
 
所谓“天人之学”,其实是“天地人之学”的简称,就是关于人与天、地之人之关系的学说。
 
这个学说在我国,从远古时期萌发,一直延续、贯穿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始终,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术文化的一大亮点。
 
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1011—1077年)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做学问要是不触及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就不足以称之为学问。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绝,但是仔细一想,却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人本来就生存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首先看到的就是头上的天和脚下的地。所以,天与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第一环境、首要条件。由此,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就成为人类所最先、最容易接触到的客观现象,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人类最先引发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而要探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自然就离不开W:界观、方法论。而中国先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从探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和展现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在西方被称之为哲学0因此,套用西方的说法,‘‘天人之学”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
 
2.为什么说《周易》是“天人之学”
 
为什么说《周易》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即“天人之学”呢?
 
第一,即使作为卜筮之书,《周易》也已经蕴涵天人之学的成分。
 
我们前面讲过,占卜产生于对天地变化等周围的一切都茫然无知,而引发的探索和猜测。想当初,我们的老祖先,对于困扰自己的衣食之忧和生老病死,以及“天灾兽祸”等灾害,由于不明白发生的原因,于是就琢磨、探索,冥思苦想地寻找答案。从自身到外界环境,从地下到天上,找呀找,总也找不到真实的、客观的原因,可又不死心,于是在冥思苦想中便猜测天上或者地下,存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即“神灵”,在左右着自己的命运,并渐渐尝试地通过某些征兆和相应的手段,来探索和破解其中的奥秘,沟通与“神灵”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产生占卜。
 
可以说,占卜从一开始就是出于对困扰人们的人与天地关系的探索,出于人与“神灵”即天地间神秘力量的沟通。而从龟卜到蓍占,都是出于这样的沟通。从迄今发见的最早的卜辞中,为什么“天”字出现较早,原因就在于人们最初以为“神灵”是在天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前面所讲到的伏羲画卦来看,也间样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取奇圃为阳,偶画为阴;取三画为一基本卦,其中上一画象征天,下一画象征地,而中间一画则象征人;人头上有天,脚下有地,正好把人处于天、地中间“仰观俯察”的情形,十分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所以,单从基本卦的三个符号来看,也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对于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现着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因而也同样昭示着天人之学的萌芽。在伏羲八卦的八个符号中,代表天(乾)、地(坤)的符号之所以居于首位,表明人们起初对于人与天地关系的電视。
 
所以,即使作为卜筮之书,由于《周易》继承了原始的卜筮文化传统,反映了起初人们在人与天、地之间关系方面的求索和认识,构成了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卜筮操作体系,并在卦爻辞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注入了当时所具备的一定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关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就已经蕴涵天人之学的成分了。
 
第二,从《易经》到《易传》,相继提出“天人之学”的一系列范畴。
 
统观《易经》之八卦、六f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两两既对立、又统一的符号清楚可见。与之相应,是两两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体系,如潜跃、贞咎、吉凶、悔吝、内外、大小、生死、进退、剥复、得失、明晦、正反、往复、损益、甘苦、弗从、既未、祸福、泰否、始终,等等,集中体现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模式。
 
而在《易传》中,这样的范畴就更多了。如阴阳、太极、两仪、时位、尊卑、贵贱、寒暑、昼夜、居动、忧乐、仰俯、弥纶、言行、静翕、阂辟、赜隐、深远、变通、屈信、善恶、谄渎、安危、治乱、微彰、微著、显幽、难易、利害、顺逆、道器、理气、有无、虚实、动静、名实、常变、言意、意象、知行、刚柔、幽明、起止、盛袞、聚散、革故、鼎新,等等。
 
第三,《易传》之所以使《周易》成为“天人之学”,主要是由于它创建了“阴阳学说”,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三才之道"。
 
《易传》凝结看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智慧,通过对《易经》的解释,不仅从象数义理方面,对其意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揭示和系统发挥,而目.透过其卜筑的外衣,提出并阐发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在内的,关于人与天地合一的,旨在探讨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三才之道”。
 
《易传》首次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阴阳观念在中国起源很早,在伏羲画卦中,其实就体现了上古先民对于阴阳观念的抽象概括。《易经》以吉凶祸福等的矛盾转化为研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矛盾中,概括出乾坤、泰否、损益等一系列对立概念,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易传》正是在总结前人的某础上,第一次把阴阳观念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髙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效夭下之功”,来观察、反映事物的淨盾运动。
 
“阴阳学说”是《易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易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由此,《易传》十分强调“日中则仄,日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成”;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在内的、天地万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易传》一方面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则又以“阴阳合徳而刚柔有体”来强调综合、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这种作用中,阴阳两种势力“相推”、“相摩”、“相荡”,从而促成了万物变化。而阴阳的对立、交感、往来、变化就是“道”。
 
由此,《易传》将“道”的范畴加以具体化,提出了二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这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正如《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意思是说,《易》这本书内容广大,尤所不包。其中讲了天道、地道和人道。将三才统一起来,使阴阴符号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定位在六个自下而上的位置上,所以就有六个符号。六个符号并非别的,而是人道与天道、地道合一的“三才之道”。
 
那么,什么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呢?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之《要》篇中,对此作了深刻解释:
 
“故《易》乂(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焉,故律之以柔刚;又(葙)人道焉,不坷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极)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
 
这是说,所谓天道,并不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阴阳为动力所促成的生生不息、大化流行;所谓地道,并不是水火金土木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柔与刚为动力所促成的彼此依持、相反相成的协和;所谓人道,并不是父子、君臣、夫妇之先后关系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以上下、荨卑为“礼仪”规范制约、协调互动;还有所谓四时之变,也并不是万物的生存变化所能涵盖得了的,其主旨在于八卦即天(乾)、泽(兑)、火(离)、雷(震)、风(巽)、水(坎)、山(艮)和地(坤)的彼此摩荡。所以,《易》这本书之所以叫《易》,正在于它从天地之间纷繁复杂的变易中找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阴阳,及由此所决定的柔刚、仁义,因而称之为《易》。
 
关于这一思想,传世本《易传》表述得更为清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天道所遵循和体现的是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地道所遵循和体现的是柔与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而人道所遵循和体现的则是仁与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
 
显而易见,“三才之道”是以“阴阳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的。
 
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三极”也就是“三才”。而“广大悉备”的易道,则把“天地之道”和“三极之道”都旗括于其中。
 
所以,《易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以天地为准则,因而能呰遍包括天地变化之规律。
 
“三才之道”,不仅贯穿于《易传》之各个部分之中,而且将《易经》的象数义理,从整体上,髙屋建瓴地进行了挖掘、概括和总结,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
 
《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其符号都是由从下到上的六个卦符所组成,而从下到上的每两个符号为一组,依次代表地、人、天。人处于天地之“中间”,不仅体现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客观自然位置,而且使整个卦符构成了人与天地合一的和谐(中和)之象。中国自古所说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因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对于“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异乎寻常地强调,不过是追求人与天、地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这一根本目标而已。
 
南宋易学大家朱熹(1130-1200年),在评点“《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时,指出“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易学家项安世(11?9-1208年)也说“言圣人所以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附会,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
 
因此,可以这样说,《易传》所讲的“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进行对照、比附、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具有符号化、规则化、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化、有序化和整体化等等特点。“易道”所嚢括的“三才之道”,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洞察及阐述,是关于人与天地之间关系学说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
 
《易传》认为,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大德”之体现。因而其社会政治思想,如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保和大和”的中庸思想、“神道设教”的教化主张和“明徳慎罚”的德治主张等等,虽然带有明显的儒家学说特征,但其理论基础却是“阴阳学说”和“三才之道”。
 
“阴阳学说”和“三才之道”,实际上是中国诸+百家和三教九流等等,所赖以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由于《易传》的创作,使《周易》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天人之学”。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smbqr/9072.html


算命不求人推荐
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

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卦辞释义 畜:畜养。牝牛…

未济卦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

未济卦卦辞:未济:亨;小狐

未济卦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人生启示 本…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鲁ICP备2020040142号-13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