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易取象思维:象以明义。
上述三个方面,是通贯《文心》的基本思想。这里拟言的所取卦象,则是说明局部文意的。
《论说》:“说者,悦也;兑为口舌……”《兑•彖》:“兑,说也说,是悦的同音通假。悦义自《兑》象而生。《兑》,一阴见于二阳之上,阳得中而遇阴,阴阳相吸,故谓之“悦”。《说卦》云:“兑为口舌。”《说文》臣铉等注“兑”云:“■■古文兖字。……当从口、从八,象气之分散。”所以称兑为口舌。《论说》取《兑》象,是要说明“说”从口出,须取悦于读者。因为“说”以服为目的,心悦才能诚服。
《书记》:“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中孚》中间四爻为反正“震”象相合。《说卦》云:“震为竹,”即两竹符相合,故谓“中孚”。孚,信也。此与《节》卦同。所以刘勰说:“徵召防伪。”伪,则不能取信于民。
《丽辞》云:“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相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乾》的四德“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四象。《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生物开始亨,“生物顺适”;利,“生物发展”;贞,“生物成熟”。®除春夏秋冬四象外,这里还取有爻变之象。《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运用阴阳相推的道理,以爻变的形式,构成一年十二个月的卦象。自夏历十一月《复》始至十月《坤》止。《复》卦始生一阳,经《临》、《泰》、《大壮》、《夬》至《乾》阳极;阳极反阴《妮》卦始生一阴,经《遁》、《否》、《观》、《剥》至《坤》阴极,一岁成。日月相推,寒暑往来,月卦的爻变之象将其表现得明确而具体。《丽辞》取上述两象,在于从文条角度说明偶义。
《隐秀》:“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溃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刘勰称“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则“四象”是指“四营”;只有“四营”中有“变爻”现象。《系辞上》云:“四营而成《易》。”《周易集解》引荀爽语:“营者,谓七、八、九、六是也。”“七、八、九、六”是以占卜过程中“三变”之后的余策而定。“三变”之后的余策有四种:余三十六策,“揲之以四”,揲数为“九”,是为老阳;余三十二策,为“八”,即少阴;余二十八策,为“七”,即少阳;余二十四策,为“六”,即老阴。根据阴阳相推、物极必反的道理,“七”、“八”为不变之爻,因其“少“九”、“六”为可变之爻,因其“老”。本卦成,必循可变之爻而求“之卦”。变,为互变,“九”变为“六”,“六”变为“九”。故云:“爻象之变互体。”《隐秀》取爻变之象,是为“辞生互体”寻找理论根据。
《物色》云:“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
《易》之月卦,以《坤》为夏历十月卦。《坤》,为老阴;老阴必变。变则反,反为《复》;《复》一阳下生,其时为十月冬至。《复•象》云:“雷在地中,复。”《复》上坤下震,故云“雷在地中”。《说卦》谓“震为雷,为龙。”《乾•象》云:“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故雷为阳。“雷在地中”即“阳在地中”。因而“阳气萌”,取《复》象。
“阴律凝”,取的是《观》象。《吕氏春秋•音律》将律历相配,使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对应。刘勰这里用其义,称“阴律”。这样也可避免与上文的“气”字相重复。“阴律凝”,实为“阴气凝”。“阴气凝”是对《观》的卦象而言的。《观》象阴气过半,将很快经《剥》发展至老阴《坤》,所以说阴气开始凝聚。其时在酉,即夏历八月。就律历说,即“南吕之月”。《音律》云“南吕之月,蛰虫入穴,趣(陈奇猷注:“趣”,读为“促”。)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冬天将到,一些虫蛇之类将冬眠。冬眠前,要进食以储备冬天所需营养,因此刘勰称“丹鸟羞”。
《物色》取《复》、《观》卦象,以明“四时之动深”的道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zysy/xsl/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