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革卦,离下兑上——变革要把握时机
[卦辞阐幽]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曰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悦),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上卦“兑”是泽,下卦“离”是火,兽皮在水中浸、火上烤,制成皮革。又,下卦形似灶,上卦形似被烘烤的皮,其中两阳爻是坚实部分,一阴爻是要除去的毛及松软部分。经过加工,皮革面目一新,但实质未变。又,上卦“兑”是泽,有水,下卦“离”是火。水浇火,水盛则火灭;火烧水,火盛则水干。水、火不相容,相克相生,产生变革之象。又,上卦“兑”是少女,下卦“离”是中女,两女同住一起,彼此不能相让,便会发生激变。历:历法。
本卦指出,进行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赢得人们的认可和信服,变革的前途才可能大为光明,大大吉祥。当变之时毅然行变,当革之际从容而革,这样做有利于变革者守持光明贞正的德性,在变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忧虑、不满和悔恨也会随之消亡。
[爻辞解意]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变革形势还不明朗。论位,初九卑居于革卦之最下,不是居于可以变革的地位;论才,初九是阳刚之才但又处于离卦之中,躁动有余,而沉稳不足,没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仅这样,就决定了初九不可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初九只好取用坚韧的牛皮把自己紧紧地包束起来。黄为中色,比喻持中驯顺,牛革为坚韧之物,喻示着守常不变,这就暗示初九当革之初始,只应以持中驯顺之道巩固自守,还不应该有所作为。
这一爻是说,在变革之初,要小心行事。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阴柔得正,又居中位,柔顺而有中正之德,可以说己经具备了变革的主观条件。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发展,旧的东西非革不可,己经到了亟须转变的“巳日”,六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否则将遗恨终生。此外,六二还需要获得一定的外援。六二处下卦之中,居中得正,九五处上卦之中,也是居中得正,正好与六二形成正应关系,可给六二以有力的帮助。六二凭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实行变革,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所以《象传》才说“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这一爻是说,时机到了,要果断改革。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以阳刚之才居阳位,并不居中得正,这样的过刚不中之才如果躁动而往,结果必然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爻辞极力告诫说“征凶”。
爻辞要求九三“贞厉”,即坚守正道来防备危险。既然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于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
这一爻,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审慎考虑,后行,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思而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四己进入上体,革道将成,变革的行为己经得到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变革后的美好蓝图也己经清晰可见,前景一片光明,所以爻辞说:“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四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处位不当,应该有悔。但是九四是刚阳君子,有“革”之才,而且又有柔相济,不偏不过,何况卦己过中,正当水火相灭相息的变革之时,九四具备了这样一些优越条件,革之必当,纵使人们有怨恨也当消失,所以说是“悔亡”。可见,这一爻强调的是,变革要有必胜的信心。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孕。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变”指野兽夏季脱毛,色彩浅,到冬季,毛变厚,光泽美丽。“文”是斑纹、文彩。“炳”是光辉。
“九五”阳刚中正,在君位,是革卦的主体,当从事应革之前,必须自己先行改革,然后改革周围的人,最后推广于天下,改革才能成功。而且,改革并非修补装饰,而是彻底使其面目一新,就像老虎的斑纹,到了秋天,变得光泽鲜明。不过,改革虽然可以成功,但先决条件,应当在没有占卜吉凶之前,先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这一爻,说明变革必须彻底,而非修饰,并且再三强调,必须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君子比大人低一级,豹也比虎的光彩次一等。“蔚”同郁,反省但不明显,比炳也稍差。
“上六”是革卦的极点,表示改革己经完成。在这时候,君子应当随着时代的演进,继续革新自己,庶民也应革除邪恶,善良温顺地追随领导,才能享受改革的成果。当改革完成之后,不可再采取积极行动,应当使群众有喘息休养的期间,以适应新的生活。所以说,前进有凶险,安静无所作为,才正当而且吉祥。
另一解释,说君子受到圣王的感召,由心中改变气质,像豹的斑纹变化,显示在外,但一般群众,不可能由心中改变,人性本来善良,只要表面改变,能够服从,就可以了。如果对群众过分要求,反而凶险,只要固守正道,就会吉祥。
实际上,“君子豹变”这句话,含有以上两重意义。
这一爻,说明变革成功以后,上下应当洗面革心,并且与民休息,以适应新的生活。
[革卦点悟]
革旧布新的原则
本卦阐释了变革的原则。任何组织,都有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当败象显露或面对压力时,即须采取变革的行动,以适应时势的需要。变革是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应审时度势,积聚力量,抓住时机,果断行动。能否取得变革的成功,不仅变革者要具有不畏怯、不妄动的性格,而且要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变革决非修饰,必须彻底。
[革卦例解]
商鞅变法
旧事物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就要采取变革来适应新的客观形势,以使自身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革旧除新而使秦国强大的事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战国时期维持257年,初期列强大约保持均势,一直到117年之后,即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才开始打破均势,有了独强的姿态。而秦孝公成就霸业,则与商鞅密切相关。
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决定变法。接下来商鞅出台了他酝酿改革的新政策。
新法规定:民众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彼此连坐,一家犯罪,连保的各家同受其罪。不告密的要受腰斩,告密者与战场杀敌斩首者功劳一样,掩护犯罪者与投降敌军者处罚一样。
一家有两个壮丁而不分家,加倍课税。有军功的人,各依功受赏。民间私斗,各依情节轻重受刑。努力从事本业,不论耕种、纺织,能超额生产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小利的工商匠人,及因怠惰而贫穷者,全部充当公家的奴仆。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军功,不得列入簿籍、享受特权。列明地位之尊卑,及爵位、俸禄之等级,循序分配田产,仆妾、衣服也依等级各有定制。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以获得褒扬,没有贡献的人,即使富有也无法荣耀。
法令订好之后,尚未公布。商鞅担心老百姓不按新法做。为取信于民,就在国都咸阳的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子,命官吏看守,并且下令:谁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10镒(古20两为一错,一说24两为一镒)。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大家一是不明白此举的意图,二是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敢动。
商鞅闻报,心想:百姓没有肯搬立木的,可能是嫌赏钱太少吧!于是他又下令,把赏钱增加到50镒。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出两天,就有一个壮汉,把那木柱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召见了搬木柱的人,对他说:“你能听从我的命令,是个好百姓。”立刻赏他50镒黄金。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举国轰动,大家都说商鞅有令必行,有赏必信。
第二天,商鞅即公布变法令,虽然新法遭到一些贵族特权阶层的反对,但新法在秦国终于得到顺利实行。
变法令颁布刚一年,太子就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带头违纪。”但当时规定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商鞅就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起,秦国上下都开始恪遵新法,十年之后,法令发挥效用,人民安乐,路不拾遗,治安良好,家给户足。人民勇于作战,不敢私斗,各地都繁荣而安定。国力的增强为以后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以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确实是适应了客观规律的发展。但变革所遭受的阻力,也从反面证明了必须抓住时机强力推进的必要性。变革是必要的,而采取得当的策略和手段,更是必要的。否则,就有可能难以施行,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混乱。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64gua49/zh/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