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象数理占”合一的哲学
《易经》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便面临一个不同认识与评价的问题。首先在占卜的圈子内,很长一段时间,易占的权威性远远不如龟卜。《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挪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
“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通过“筮短龟长”一句,可以看出在春秋筮人的观念中,还是认为龟卜的准确性要高得多。但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是一个易占权威上升、龟卜权威下潜的时期,人们对《易经》越来越重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乃至在战国中后期,形成了研究《易经》的著作——《易传》,由之使《周易》脱离了纯粹为“筮卜之书”的范畴,逐渐成为学者借此阐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学说的工具。时至今日,对于《周易》评价仍面临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其负面的评价亦不绝于耳。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氏对《易经》的这种评价,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难道说没有《易经》,近代科学就会在中国诞生?朱伯崑说:“如果说,古代的宗教典籍,是靠信仰和迷信得以长期传播,而《周易》则是靠其自身的理论思维和中国人的智慧相传下去的。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此堪为一语中的之论。
清代学者陈梦雷曰:
《易》之为书,义蕴虽多,大抵理、数、象、占四者尽之。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六经皆言理,独《易》兼言数,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于象。夫子谓立象以尽意,而全彖六爻之传皆称象曰,则理数之备于象可知。
兹就陈氏之言引申之,谈谈《易经》理、数、象、占合一的哲学。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zyzb/9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