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教宗派 > 唯识宗 >
分享到:

唯识宗

唯识宗的历史

2013-02-1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唯识宗 | 点击:

今天我讲唯识论,修唯识论的这一宗叫唯识宗,也叫法相宗、瑜伽宗。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唯识宗的历史。

在印度开始是小乘,就是我昨天讲的四圣谛修阿罗汉,印度开始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就是讲四圣谛。开始,在释迦牟尼以后的100多年佛教还是完整的,但以后就分成两派:上座部和大众部。为什么分的呢?就是在戒律问题上分歧的。什么分歧呢?就是当时一位有地位的出家人有遗精现象,他并没有男女关系,是梦遗,在佛教戒律上,出家人修阿罗汉道是不能遗精的,起码在小乘戒律来说是修行不严谨。因为这个发生争论,出家人受了戒律以后他并没有男女关系,因为生理现象遗精,但如果按修行严格讲,不应该遗精。所以从这个问题开始,两派就发生争论,这样就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分派是很现实的,并不是离开了人的生活修行。哪一派胜利了呢?各有各的道理。

后来大众部和上座部自己部内又有些问题争论,大众部又分了好多部,上座部又分了好多部,结果分了20多个部派学说。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歧都是在业力的问题上,比如我”是没有自性的,但这个“法”有没有自性呢?有的说“我”是无自性,“法”有自性我”是假法”是真的法”真“我”假;有的说“法”是假的,“我”也是假的法我”俱假。都是考虑业力的问题。在公元前600年里,印度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争论的问题都是在业力问题上,修行上都是证阿罗汉果。

直到600年以后,出来两个大和尚,印度的两个大学者,一个叫马鸣,一个叫龙树。马鸣菩萨有部著作叫做《大乘起信论》,书J:弘扬大乘,他对小乘的一些带有片面性的论断做了驳斥,劝大家学大乘,这是马鸣菩萨。

另外一个菩萨——龙树,他讲空。因为小乘的业力都是讲有的,龙树出来讲空、讲中论。所以这样从马鸣、龙树之后,印度佛教中间的600年基本上是大乘佛学。

佛教历史

印度大乘佛学在这600年里头基本上是两大系统:一个大系统,以龙树跟提婆为首的,他们讲中观,中观系统,是讲空的,讲了几百年。后来出了无著菩萨,这个无著看到讲空啊,讲到最后陷到空里去了,成了偏空、顽空,讲得不圆满,所以无著菩萨为了当机,回过头来还是讲有,讲不空,强调不空。无著菩萨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怎么来搞呢?因为中观主要是讲般若的空,并没有错,现在回头来要讲有,又怎么个讲法?无著发了个愿,他修禅定,通过定功到了兜率天,找弥勒菩萨去了。这是历史书上写的,不只印度,在中国翻译的文献上也有记载,确确实实的。弥勒菩萨现在还是菩萨,佛教称他是“一生补处”,什么叫一生补处?就是说释迦牟尼现在成了佛,未来第一个要成佛的是弥勒菩萨,就是候补佛,还差一生,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过去了以后,下一生就是弥勒菩萨成佛了,现在叫“一生补处”,是未来的佛。

你到寺庙里去看,寺庙开头是四天王殿,四大天王是守护神,守护佛法的。天王殿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有的大肚子,这是后来塑的弥勒佛像。然后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然后是毗卢殿,卢舍那佛。正好可以看出,佛教寺庙的构造,从纵向上是表示时间,卢舍那佛表示过去,释迦牟尼佛表示现在,弥勒菩萨表示未来。所以从像的布置上,在纵向上表示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弥勒就是未来佛;从横向上表示空间,一般是三大座,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边包括南方,西边包括北方,东西南北中,佛教大殿横向表示空间。这就是曼荼罗,一般是显教的曼荼罗。

无著到兜率天请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被请下来了,在印度的瑜伽那讲堂他来讲法,讲了什么东西呢?无著都记录下来了,讲一部论,叫《瑜伽师地论》,这本书还在,我们《大藏经》里有。

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唯识宗、唯识论的一部根本论。因为在佛教里,佛说的叫“经”,菩萨说的叫“论”,弥勒菩萨虽然已经是佛的境界,但在兜率天还没有佛位,所以叫“论”,《瑜伽师地论》。以后无著根据《瑜伽师地论》也写了几部论,像《分别瑜伽论》、《摄大乘论》,都是无著写的。

这个无著有个弟弟叫世亲,有的翻译叫天亲。这个世亲菩萨开始是专门弘扬小乘的,为小乘学说造了五百部论,后来无著,世亲的哥哥劝他,说现在的当机,应该弘扬大乘,劝他回心向大。这样世亲听了他哥哥的劝就来弘扬大乘。世亲由弘扬小乘转为弘扬大乘的时候,他很忏悔,我不该来弘扬小乘,总感到自己转得太迟了,转得太晚了,他甚至准备把自己的舌头剪掉,讲小乘讲多了。后来他就弘扬大乘,也造了五百部论,所以世亲菩萨,我们佛教界尊称他“千部论师”,他写了一千部著作。

世亲菩萨弘扬唯识,他写了《唯识三十颂》,这是一篇很精辟的讲唯识的经典性论文,中国翻译过来了。在印度佛教有个规矩,写颂好像是写提纲,简练的几句话,然后自己再写解释,自己要做注释。但是天亲菩萨写了《唯识三十颂》后,来不及做解释就圆寂了,因此由后来的人做解释,印度有十大家解释《唯识三十颂》,各家有各家的注释特点,注解都很精辟。这样唯识学在印度就盛行了。在印度佛学里就形成了两个派系,即印度大乘佛教里头有两个大派系:一个大派系叫中观见,一个大派系叫唯识(瑜伽)见。

中观见是以中观的观点来看一切问题,唯识见是用唯识的观点来看一切问题,印度的大乘佛学主要是这两个系,一个中观见,一个唯识见。我们前面介绍的小乘佛学是业力见,用业力来看一切问题。中观见、唯识见并不排除业力见,而是在业力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不是中观见、唯识见推翻了业力见来发展,缘起学说、业力学说仍然是佛法的根本,中观见、唯识见都是在业力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或者讲“空”、或者讲“有”的发展。中观见在业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讲“空”,唯识见在业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有”。这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的情况。

印度当时弘扬唯识见的中心地点在哪里?就在古印度的那烂陀寺。这是公元600多年,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是阿育王以后建立的学府,出家人、在家人都在那儿修学,出家人多,这个学府以后一直建下去,到了公元600年的时候,那烂陀寺已经建了200多年,当时学府很大,可以住一万多人,是最高学府,院长叫戒贤。戒贤就是从无著、世亲传下来的,大概不是第六代,就是第七代传人,戒贤就把十大家注解《唯识三十颂》的著作收集起来,戒贤他自己也有解释《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当时他80多岁了,他说,我要多活两年,我要等一个人,我要传法。等哪一个呢?就是等我们的唐玄奘。

玄奘大师是河南人,确有其人,真有其事。因为我们小说有《西游记》,后来戏剧里演唐僧,跟沙和尚、猪八戒合在一起,唐僧形象演得软不拉搭的,突出了孙猴子。本来《西游记》是道家讲心猿意马,过九九八十一难,是那么写的。当然文艺小说创作《西游记》别具一格,我们也不否定,也有他的教育意义。但是从历史上来说,真正的玄奘,那是位大德,是很了不起的中国的一个髙僧,是一个大哲学家、大翻译家、大思想家。如杲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佛教这方面,像玄奘、鉴真,包括我昨天讲的静琬、智者啊,都是爱国爱教很典型的例子。

玄奘他家有四兄弟,他是最小的一个,他家里父亲死得比较早,母亲把他带大,从小的时候跟佛家有缘,他的二兄是个出家的和尚,他和二兄在一起学佛,在洛阳出家受戒。

在玄奘以前,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唯识宗所尊崇的部分经论已经传到中国来了,比如无著菩萨写的《摄大乘论》那时候已经翻译过来了,《瑜伽师地论》不是全部翻译过来,只是翻了一部分过来,另外瑜伽唯识宗所尊崇的经典,像《解深密经》也翻译过来了。玄奘学唯识,在中国开了头,但学了以后,有好多问题解决不了,怎么解决呢,先找经典,没有经典再找老师问,能够问的老师,他所知道的,他都问了,他到河南,到四川,到陕西,他都问了,但都有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他意识到我们的经典还不完备,学人没有经典可依据,所以他就发心到印度去求学,到印度取经,他发心一定去取经,而且一定把这个法门完备起来。他写个奏折给唐太宗,希望在“贞观之治”的时候要去西方取经留学,但唐太宗并不批准他,《西游记》小说里唐太宗称他为御弟啊,送袈裟呀什么东西,还送行呀,没那回事。唐太宗没批准。他想去,凭愿力啊,正好那年发生了饥荒,朝庭没办法,允许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活动,你们自己可以找饭吃,这样子,他借这个机会西去。沿途历尽艰险,翻雪山,越荒漠戈壁,很长一段时间只身一人,九死一生,真是难以想象,所有遇见的人都劝他回去,但他矢志不移。从新疆这条路走的,走了三年多,历尽艰辛,终于来到印度,就到那烂陀寺。到那烂陀寺,等他的戒贤就有感应,来了,这个人来了。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受到僧众的热情欢迎,有一千多人捧香花,迎接他。戒贤因年迈,已长期不讲学了,但玄奘到来后,戒贤特意收玄奘为弟子,破例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连续讲了15个月。戒贤非常重视玄奘,帮助他学。

因为玄奘那时在中国学的,而印度那时的唯识学、瑜伽学已经很发展了,所以玄奘在那里还要经过学习一个阶段,他学得很快,他在印度学了五明,学了声明,学了因明。讲唯识学特别要学因明,因明就是印度的逻辑学,我们中国叫明学,西方叫逻辑学,印度叫因明学,它不完全跟西方逻辑学一样,是独树一帜的逻辑学。玄奘在那里学声明、学因明、学医方明、学技巧明、学内明,学佛教的经典,特别是唯识宗的这些经典学得很好。当时那烂陀寺这么高的学府能够通读50部经的只有10人,玄奘是一个,所以玄奘在那烂陀寺声望很高。

当时是主张辩论的,玄奘就把辩论标题写出来,请大家来辩来驳嘛,后来戒贤经过国王批准把题目公布于天下,看我们印度国哪个人能反驳他的问题,而且玄奘按照那里的习惯,立了誓言,等于下了军令状一样的,哪个把我的论点驳倒了,我斩首以谢,像打擂台一样。18天没一个人驳倒,当时印度大德、髙僧都来,近万人参加,都没有驳倒,这样就请么奘乘坐大象游行,印度的百姓欢呼,称他“大乘天”、“解脱天",名震五印(古印度分为五个部分)。以后国王非常尊重他,请他留在印度,但是玄奘不肯。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了五年,学了五年以后就离开那里,在印度各地参学,他不但学了《瑜伽师地论》,学了唯识的学说,也学了中观学说。所以玄奘带回的经典不光是唯识这一系的经典,而且有中观这一系的经典,他自己所学的,不但唯识有传授,而且中观也有传授,是比较完整的。前前后后在印度,连去带回共19年,回来以后,唐太宗亲自召见,由国家出面办翻译场,由玄奘大师负责组织,在长安(西安)办了大译经场,主持译经事业,他取回5700多卷经,他翻译了绝大部分,译经的力量非常强大。

另外,玄奘他把中国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到印度,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玄奘自己还用梵文写了篇论文叫《会宗论》,对当时印度的中观、瑜伽(唯识)这两派争论的地方,以及小乘有疑难的地方,他只用三千字,回答得淸淸楚楚。用梵文写的已经失传,梵文又翻译成中文。

小的交流就更多了,比如把印度制冰糖的方法也带回来了。中印文化交流,玄奘大师是很有功劳的。

玄奘回来以后,除了翻译经以外,主要讲唯识论。不是戒贤把十大家的论文都给他了吗,回来以后他就把那个十大家注解《唯识三十颂》的论文给综合在一起,以他的观点又写了一部《成唯识论》,这样,《唯识三十颂》是印度唯识论的经典著作,《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论的经典著作。你现在讲唯识就离不开这本《成唯实论》,因为《唯识三十颂》很深,只有那么几百个字,而《成唯识论》把印度十大家的精华吸收了,玄奘又把他自己的证得加进去了,这样融合在一起,写成了《成唯识论》。

玄奘往下传给哪个?玄奘跟孔夫子一样,有弟子三千。孔夫子底下有七十二贤人,玄奘底下是四大圣人,四个大徒弟,其中又以窥基大师为“泻瓶”(喻师徒传授教法时,犹如一瓶水注人另一瓶中,无半点遗漏,故称“汚瓶”)弟子,窥基就是尉迟恭的侄儿。窥基很英武的,玄奘看到他,就找到尉迟恭说,这个小孩要出家,要跟我走,是我们佛门的法嗣。原来尉迟恭不肯的,但是窥基愿意,他很顽皮的,可一见玄奘,就驯服得很。窥基开始出家的时候不习惯,还吃肉,玄奘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样,他就照做了。窥基他出来啦,都是三部车子,号称“三车法师”,其中一车是经书。窥基写了部《成唯识论述记》,就是把玄奘所讲的他记下来了。要读玄奘的《成唯识论》,要弄得淸楚,就要读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这些书都在,《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述记》。

玄奘的另外一个弟子,是朝鲜人,叫圆测,是朝鲜(那时叫髙丽国)国王的一个太子,到中国来留学。玄奘跟窥基讲的时候,一般人是不让听。圆测就偷听了,圆测听了,跟窥基记的不一样,可能一个听得淸楚些,一个听漏了什么,所以不一样,所以传玄奘的唯识论就有两派。圆测在中国,不久回到朝鲜,朝鲜的唯识学是圆测传开的。

另外还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也在玄奘门下听过课,所以一个传到日本,一个传到朝鲜。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唯识宗还是比较盛行的。

窥基以后,没好久,唐武宗灭佛,会昌之难,唯识法相宗就被毁了。因为法相宗有个特点:名相多、名词多,很繁琐,不大合乎中国人的胃口。我们中国佛教十个宗,这十个宗派里头,印度色彩比较浓厚的,就是唯识宗,保持了印度色彩。虽然也是中国话,可比较而言,他的印度的色彩较为浓厚。到了武宗灭佛,法相宗就衰了。之后到明朝,又掀起一个高潮,明朝有一批知识分子,也有一批和尚学唯识宗,可惜到明朝时有些书籍找不到了。后来清朝末年,杨仁山先生,在南京办金陵刻经处,到日本去把经论请回来了,中国失传了,没有了,但是像《成唯识论述记》,还有些书,日本保存着有,所以从日本请回来了,这样在中国近代佛教界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太虚大师,南京的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都是专门研究法相唯识的。南方是欧阳竟无,北方就是我们北京的三时学会,韩德清(韩淸净)先生,研究唯识论,南欧北韩。以后熊十力,他在学了唯识以后,写了《新唯识论》,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学说。

唯识学不但对佛教很重要,而且尤其是现在,影响学术界,特别是对心理学这些方面影响很大。

我们讲唯识论之前,把唯识论在印度、在中国主要的传承历史,大概先这样介绍了一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wsz/843.html


唯识宗推荐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谛,即四条真理。这是佛教一切教义的…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鲁ICP备2020040142号-13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