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教大全 >
分享到:

佛教大全

成长期的佛教与中国文化

2013-02-1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佛教大全 | 点击:

佛教的成长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第二阶段,佛教的成长期,从两晋到南北朝。那时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从天山南路到中原北部,海上的丝绸之路由南海到广东江浙一带,印度的一些高僧大德或者单独来,或者是联袂而来。中国的高僧或者单独去,或者联袂而去,都不少。中国出家人慢慢多起来了,寺庙规模也慢慢大起来了。

在晋惠帝的时候,印度两个大德,竺叔兰和无罗叉来到长安译经,译出了中国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所求得的一部经,叫《放光般若经>,它是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所得的第一部梵经。这个时期是大弘般若之学。我们知道两汉的经学(盛行),魏晋南北朝的玄学(盛行),这玄学当然讲的是道学,讲清谈讲玄啊,是道家的东西。佛教传进以后,遇上般若学,谈玄说妙呀,用般若来谈了,玄之又玄,所以当时讲般若的,所谓“六家七宗”呀,使般若道理越讲越明。

成长期佛教,我们说分南北朝,北朝那个时期着重于修持,南朝着重于讲义理。

那时候,像鸠摩罗什,魏晋南北朝一些髙僧大德呀,地位就像现在的核专家、原子能专家,很受重视的,你这个国家抢,他那个国家也抢,作为国宝来看的。鸠摩罗什就是被两个国家抢,最后苻坚把他抢到手。

鸠摩罗什为中国翻译佛经是最多的。玄奘以后翻译的经叫新译经典,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叫旧译经典,鸠摩罗什是旧译的代表。这时魏晋南北朝,除了鸠摩罗什,先后有法显、道安、僧肇、佛图澄、慧远,这些一般为旧译大师,为以后的新译打下基础,另外也为成熟期的佛教开宗打下了基础。

我讲传入期的佛教特点是请进来的,那么成长期的佛教有什么特点?就是佛家和儒家、道家论战,看竟究哪个道性髙明。论战,这是佛教在成长期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个论战就是佛教文化在中区、在中层跟中国传统文化相交锋。这期间还出现了“三武一宗”的法难,佛教被朝庭用政治力量摧毁,但是不久它又兴盛起来了。

宗教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头脑中世界观的问题,对付宗教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用人为的办法想把它消灭,古今中外一再证明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讲宗教是自然消亡,产生宗教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消失了,宗教才会自然消失。对佛教来说,韩愈的办法人其人,庐其庐”,把人抓起来,把庙刨了的那个办法,还有像“文化大革命”对佛教的迫害,包括对其他宗教摧残,都是这样子,把经书烧掉了,把和尚赶出庙,在一时好像达到什么作用,其实这样来消灭宗教,是最愚蠢的事情了。1958年温州地区搞无教城市,做没有宗教的试验,结果文革以后,温州信基督教的以前只有几万人,现在温州一个地区就有几十万人了。

佛教虽然在中间碰到“三武一宗”法难,但最终佛教跟懦家、道家展开争论。因为北方重形式,修塔建庙的多,南方比较重义理,所以争论大部分在南方展开。在《弘明集》等书有很多记载,讲佛家与儒家的辩论,讲佛家与道家的辩论。比如“夷夏之争”、“佛道二教优劣先后之争”,这是道家与佛教论战。佛家与儒家争论,比如,刹度出家是孝还是不孝之争,沙门拜不拜土者之争,再有就是争论身灭不灭,肉体死了还有没有灵魂,争论有没有因果等等,这都经过争论的。

论战的结果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三家论战,佛家与道家论战的结果,是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也促进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懦家和佛家的论战,产生了儒生信佛,产生了学佛的“居士”和信佛崇懦的“儒林”。

三教大论战,最后形成了三教归一的思想,即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合一的思想。不但出现了三家合一的理论,而且出现了三家调合的一些实践。正是两种文化在中区、在中层互相交织,经过论战就形成了:你吸收我的东西,我也吸收你的东西,儒家、道家吸收了佛家的东西,佛家也吸收了懦家、道家的东西,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种文化变成了交替性的文化、互补性的文化。交替性文化,比如说玄学,本来两汉经学盛行,魏晋南北朝经过这样的交融,玄学就代替了经学,后来佛学又代替了玄学。互补性文化,儒家现在有佛家的东西,道家有佛家的东西,佛家同样的也有懦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

所以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成长期有个特点,就是佛教传到中国是经过论战而成长起来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dq/831.html


佛教大全推荐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谛,即四条真理。这是佛教一切教义的…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鲁ICP备2020040142号-13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