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分拆汉字形体制作隐语风气的影响,许多学者在著述、题署时,均埋下了一些“伏笔”,留待后人去破译。这些疑问虽在整体上无关宏旨,但又是研治学问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若得以澄清,就可能在某些方面对学术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道家炼丹修养名著《周易参同契》,旧题东汉魏伯阳撰。有关此人的生平,传闻较多。一说他名叫翱,号伯阳;又传说自号云牙子,而另- -说法谓后人称为云牙子,是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晋葛洪《神仙传》载有伯阳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的传说;又传他得古人《龙虎经》,尽获玄旨,便参考《周易》撰《周易参同契》,借用《周易》爻象附合道家炼丹修养之说,被推崇为“丹经之祖”。那么,《周易参同契》为魏伯阳所撰,到底可信不可信呢?书的《后序》回答了这一问题:“郐会鄙夫, 幽谷朽生。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廖廓,与鬼为邻。百世一下,遨游人间。汤遭厄际,水旱隔屏。”
这一段隐语破译出来就是“会稽魏伯阳”五字:“郐会鄙夫”, 离出“会”字;“幽谷朽生”合为“稽”字;‘委时去害”、“与鬼为邻”离合为“魏”字,古魏字或作“巍”,故言“依托丘山”;“百世一下,遨游人间”离合为“伯”字;“汤(湯) 遭厄际,水旱隔屏"离合为“阳(陽)”字。这段文字便成为魏氏撰《周易参同契》的有力佐证。
循着这一思路,人们做学问时就能有所突破。如《越绝书》是汉代的一部历史名著,因书上未署明作者,便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明代著名学者杨慎仔细研读了《越绝书》的后序,终于发现了其中奥秘所在:“以去为姓, 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词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这是作者将自己的姓名、籍贯编为庾辞置于后序中。杨慎考证道:“ 去得衣,乃袁字。米覆庚,乃康字。禹葬会;稽,是会稽人袁康也。其‘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厥者书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词定,自于邦贤’,言共着,非康一人也。以口承天,吴字;屈原同名,平字;与康同著此书者,乃吴平也。”指出《越绝书》为会稽人袁康、吴平共著。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cz/czgs/9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