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的观念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原始佛教以及佛教的各分支流派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论及“空”的观念。只是各家对“空”的理解不同,讲“空”的角度也不同。
没有永恒的存在即是“空”
佛教产生之初(原始佛教)的“空”观念是建立在“无常”与“无我”的观念之上的。原始佛教认为人和所有事物不过就是五蕴的合成,都是依一定条件而产生和毁灭的,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常恒不灭的东西。原始佛教就是把这种包括人在内的世间所有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的状态称之为“空”。所以原始佛教所说的“空”并不等于它的字面意义那样表示什么都没有。
“空”观念的发展
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阶段时,“空”的观念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状态,即各派对“空”的理解都不一样。一些部派并不笼统地讲事物的“空”与“不空”,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表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们讲“空”的角度多是从现在的东西将来会不存在或以前存在的东西现在不存在的角度来讲,而且把“空”和“有”严格地分开,将其看成事物的不同状态,从分析的角度来论证“空”。大乘佛教的“空”观与之前小乘有很大不同。他们强调“体空”的观念,认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事物的空就是指假有,或说性空即指事物的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都是缘起的。无论是作为果的事物还是作为因的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而事物都是无自体的,没有什么“不空”的事物。但“空”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它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大乘佛教还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念不能完全反映外部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人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是幻,是“空”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dfmj/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