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愿永度众生
经文中叙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尊佛叫作一切智成就如来,这尊佛在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一位国王,与邻国的国王是很好的朋友,当时这位国王发愿:“希望早日成佛,然后再来度这些造恶的众生。”可是,邻国的国王却发不同的愿,他发愿要去度尽一切的罪苦众生,自己才成佛,这位国王便是地藏菩萨。所以,当一切智成就如来早已成了佛,而地藏菩萨到现在都还没有成佛,这样的慈悲胸怀真的是非常伟大。七、病亡读经利益经文中说到念诵《地藏经》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经文中说,凡是家中有人生病,临命终时,或已经往生,应该为他念《地藏经》,供地藏像,修布施,做供养,乃至在七天之中,为他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满一万遍,便能够使他在往后千万生中,都能出生在尊贵人家。
又如果每逢十斋日时,都能够念诵《地藏经》一遍,则现世的家庭中,便不会有种种的横祸或灾病,同时保佑家里衣食丰足。所谓十斋日,也有人说是六斋日,也就是在一个月之中,有六天或十天持守八关斋戒。
甚至只是听到《地藏经》中三个字、五个字或一个偈子、句子,现生就能得到安乐,将来百千万生之中,都会出生在富贵人家,而且相貌端正。
经中也提到,若由自己念诵《地藏经》,其中七分功德都是由自己所得,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念,请他人念,再回向给自己,则读经的人可以得到其中的六分功德,而被超度、受回向的人,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
所以,当自己身体健康、还能诵经、持念的时候,最好是自己诵读,每一分功德都是自己得到。有些人非常愚痴,父母过世了,自己不念经,反而出钱请人替他念经,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因为《地藏经》不纯粹是为了超度亡者。1995年7月9至1 1日讲于农禅寺一、普贤行愿在《华严经》中的地位
一般所讲所诵有关普贤菩萨的经典,多半是采用《普贤行愿品》,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全名叫作《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通常单行流传的《普贤行愿品》(以下略称《行愿品》),是四十卷本的最后一卷。
《华严经》另有两种译本,在东晋佛驮跋陀罗三藏所译六十卷本《华严经》中,第三十三卷有《普贤菩萨行品》;唐朝则天武后圣历年问(698—700年)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的第四十九卷也有《普贤行品》。
可见,三种译本的《华严经》,都有这一品,唯独四十卷本的《行愿品》中,加添了十条愿文,其他两译则未见所谓“十大愿王”的条文;四十卷本《行愿品》的内容,与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的《普贤行品》并不相同,甚至可说完全不同。
现在我要讲的《普贤菩萨行愿赞》(以下略称《行愿赞》),是由唐朝的不空三藏译出,此与以上三种《华严经》的译本之译出年代比较,晚于佛驮跋陀罗三藏及实叉难陀译本,而又略早于般若三藏的译本。
《行愿赞》的内容,跟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华严经》的《普贤行品》固然不同,也与四十卷本《华严经》的《行愿品》略异,《行愿赞》中具有四十卷本的《行愿品》所举十大愿王的内容之外,尚有《行愿品》所缺的内容。
《行愿赞》除了与四十卷本《行愿品》所举十大愿有相同处外,也有另外一种内容几乎相同而经名不同、译者也不同的译本,那就是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五字一句,四字一颂,共四十二颂,与七字一句共六十二颂的《行愿赞》,同被收于《大正藏》第十卷。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若举晋译六十卷本而言,共分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在八会之中的第一会、第六会、第七会、第八会都有普贤菩萨;在三十四品之中的第二《卢舍那佛品》、第二十三《十明品》、第二十四《十忍品》、第二十九《如来相海品》、第三十一《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二《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四《入法界品》,计有八品皆由普贤菩萨担任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虽极重要,但在八会之中仅见于两会,三十四品之中仅见于六品,那是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四谛品》、《如来光明觉品》、《菩萨明难品》、《净行品》,第八会的《入法界品》。相形之下,不及普贤菩萨显得更重要.无怪乎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全经别称即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经旨,在于发明成佛道的因缘果报,所谓“因涵果海,果彻因源”,而普贤菩萨的身份立场,便是代表着修因、契果、生解,由菩萨因行而证入佛果法界的一位大导师。
《华严经》在诸大乘经中,除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之外,是部帙最大的一部,在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都将之判为圆教,也就是圆满的大教,尤其是华严宗,即依此经为根本教典。普贤行愿,是《华严经》的重要部分,现在所讲的《行愿赞》虽是《华严经》的别行异译,但其内容,的确就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而且相当丰富,可以看作是《华严经》的心要。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qj/hyj/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