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是一座充满了阴阳八卦思想的都城,是由外城和内城组成的。外城位于南面,是乾位,象征“天”,为阳;内城位于北面,是坤位,象征“地”,为阴。为配合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外城略宽,呈扁圆形;内城略窄,呈方形。外城的东南为兑位,象征“泽”,所以有个凸起的角,内城的西北为艮位,象征“山”,所以向内呈凹陷状。
人居住的场所,应该阳气充足,但内城却属阴。由于九在八卦中是老阳之数,内城就布置了九道城门来转阴为阳。外城原本属阳,就用少阳之数只布置了七道城门。
北京从永定门经正阳门、紫禁城到达钟鼓二楼,是一条长达十五里的笔直的中轴线。北京城就是以此为轴线,按九宫来设置的:南面设九宫,中间设五宫,北面设一宫。帝王的宫殿设置在中央,象征着驾驭四方四隅的权威。
另外,天、地、日、月、社稷五坛也是按照九宫八卦设置的。其中天坛在南方,呈圆形,在外城之内;地坛在北方,呈方形,在内城之外;日坛在东方,呈圆形,在内城之外;月坛在西方,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中央,在内城之中。
明代建设的紫禁城是在元代大内的旧址上改造的,大约整体向南移动了一些:
据传,为了压制住元朝,明代紫禁城在元代皇宫的延春阁上堆土为山,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园)。这座山正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又立于南北两大城墙的正中,成为全城的制高点。紫禁城还在旧址上修建了护城河,形成了金水环绕的格局。从而紫禁城人为地制造出了背山环水的风水格局。
风水以星象对应大地的各州,北京因处
于东北方,便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既然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严格地按照中轴线规划宫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是天子举行大典、接受朝贺的地方,当处于正中,并且比其他宫殿高;而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及后寝二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都处于轴线上。其他宫殿则左右东西地对称排列:外朝,文华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后寝,端本宫即太子宫寝居东,后宫居西。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sbd/fsgs/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