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风水专门著作,当推汉代《宫宅地形》为首,是书二十卷,作者姓名未见著录。《堪舆金匮》十四卷,亦不知作者为谁。二书现已亡佚,仅知其为“说风水方位之书”。此外,还有东汉王景撰《大衍玄基》,无名氏《图宅术》等,后一种是专谈阳宅风水的,现在也都已不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水著作共有八部,其中有关阳宅风水的只有一部王微的《宅经》,不知卷数。其余《冢书》等七部,全为阴宅风水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阴宅风水的专门著述一出现就在数量上超过了阳宅风水。
隋代共有《相宅图》等风水著述五部。而尤其重要的是出现了《宅吉凶论》这样的风水理论专著。唐宋时期则是风水著作大量涌现的时期,仅据两《唐书》记载,就达三十种左右,内容上则多为所谓“葬书”,即阴宅风水著作。据唐代人吕才叙述,当时的葬书有一百二十家,可见其兴盛。《宋土•艺文志》著录当时的风水著作比唐代更多,达六、七十部,其中大多数也是“葬书”。唐宋时期的风水著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假托前人的著作大量出现,如郭璞《葬经》、《黄帝宅经》等。其中《黄帝宅经》序言中提到的二十九种宅经,大多数也是假托的风水著作。我国现存最古的阴阳宅著作都是宋代的作品,在此之前,所有的风水著作几乎都亡佚了,只给我们留下一个书名或残缺的佚文。
元明淸时期风水著述的数量也比较多。据后世学者搜辑整理,元代的风水著述约有十余部,不过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是明代人伪造的。明代的风水著作大约在三十部以上,其中阴、阳宅的比例约为五比一。清代风水著述的数量与明代接近,只是其中阳宅风水著作所占的比例要更小一些。元明清时期的风水著述也有自己的特点,即除去一小部分是伪托前人所作之外,很大一部分著作是对前人有关著述的辑佚、编集、诠释和解说,所以各种“经注”、“经解”、“宅书”“十要”等书名不少。这一方面为风水学说的通俗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前人著述进行整理.使之便于人们研习阅读。在中国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主要就是这些风水著作。
近现代时期中,民国时期风水著述的总数还不十分淸楚,据笔者所见也有十几种。其中一些著作试图以近代科学来解释传统风水学说,是在风水著作中出现的新特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所有的风水著述均被彻底禁绝,但在海外及港台则仍有出版,估计总数不下儿十种。例如《现代家庭风水学》、《公寓大厦风水和室内装潢》、《住宅风水设计》等等,仅从书名上來看,就可以表明现代风水与传统风水之间已有一些差异,主要二观代风水学说为了适应社会进步而对传统风水学说进行了若干改造,否则,风水学说就很难适应社会而被抛弃。至于阴宅风水著作则很少出版,大约只有三、五种。这是因为港台及海外条人聚居区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寸土寸金,土葬几乎是不可能的,阴宅风水也就无从得售其说了。
以上我们对历史上的风水著作作了一点概括的介绍,主要是从正史及有关书目中统计而来。此外,还有一些有关风水内容的文字散见于各种书籍之中,汇集起来可能也有一个很可观的数量。
中国历史上的风水文献很多,我们上面提到的有二、三百部,其中有些已经失传。不过,其书虽多,内容却大都重复,或大同小异。可是,如果有人想通过风水著述了解风水学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主要是因为下面几点原因:一来这些风水著作被故意写得隐晦难通,闪烁其词,以显其奥妙玄虚,或者干脆就是因为难以自圆其说;二来是有关作者喜欢使用大最术语,堆砌成篇,专门搞得复杂神秘,却不加简明有用的注释;三来是这些著述中包每大量的歌诀韵文,强求整齐押韵,不能通达晓畅地传意;四来是有些著作传世已久,年长日远,传写门刷失真,错讹连篇,更使人难以读通。再加上有关作者多为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江湖术士,本来就不谙文字。还有些人纠缠家法师传的不同,互相攻击,各斥其非,充斥书内,也使人难叫其所以。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历史上的风水著述能眵比较容易读通读懂的实在不算太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年来,尤其是1988年至今,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和气愤的是,全国图书市场上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了大量宣传封建迷信的不良书籍,其中有关风水内容的有十种左右,除去翻印编选古代风水著述之外,还出现了海外某些风水著作的翻印本和译本。粗略地翮阅其内容,除一二种之外,几乎全部都是宣扬风水迷信学说,阐述其理论方法,侈谈祸福吉凶、富贵贫贱等等无稽之谈,其中见不到一丝一毫对风水迷信的批判,兼之印制粗糙、错误百出。此外,在一些报刊上也陆续见到有文章发表,利用现代一些科学术语和发现来为风水迷信辩护,把风水说成是神秘的宇宙能量,并举出毛泽东、孙中山等伟人都曾受风水之惠,其荒谬不经,可称登峰造极,纯厲伪科学。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当前扫除“六害”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社会上传统迷信势力顽固和深入的程度,一有机会,就会沉滓泛起。因此,我们如何从本质上对风水迷信进行科学分析批判,铲除其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势在必行。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sdj/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