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车形象和实物均属商代晚期。
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车”字是车的象形字。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发现过这一时期的十八辆车,考古工作者经过复原,使得距今三千多年的商车完整地再现在人们面前。
从这十八辆股商车辆可以看出,商代的车子都是独势(辕),辐条多为18根,车厢平面为长方形,面积较小,般为0.8x1.3米,通常可立乘二或三人。衡多为长一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两侧各缚一人字形轭,用以架马,且多为两马驾辕,至商末周初始见四马驾车。这进一步说明,至商代,我国古代造车技术已相当成熟,商代的车基本上具备了汉代以前的独骑车结构。
继商车之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实物在考古中也多有发现,从形制上看,周代的车与商车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却有所改进,如直辕变曲,直衡改曲衡,辐数增多,舆上安装车盖。在车马的配件上也更加完备,增加了许多商车上所没有的零部件。如车幞、铜銮、铜棺等。为求坚固,在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如变木辖为铜辖,轭上包铜饰,并有一套用铜、铅、金、银、骨、贝和兽皮条等材料制成的饰件和皲具,制作精美,名目繁多。驾车的马也由商车的二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车驾二马的叫“骈”,车驾三马的称“骖”,车驾四马的名“驷”。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srm/9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