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之前,在古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是婆罗门教。这种格局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佛教产生的思想界的巨变
这种变化的标志就是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思潮一沙门思潮。这一思潮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所谓“六师”,即最有影响的六个人及他们的学说。
不兰那•迦叶,他否认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观点,认为众生的存在状态是自然的。末迦梨•拘舍罗,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其环境自然变化而来的,这些变化并不受人的行为的支配。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他是顺世论的代表人物,此派观点认为世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世间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婆浮陀•伽耽那,他提出了一种“七身”的理论。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身”构成的。散若夷•毗罗梨子,他的思想特点是对当时人们所争论不休的那些问题,都不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主要创始人。他的学说肯定因果报应理论,认为人如果做坏事就会有恶报,人如果做好事就会有好报。
佛教的产生
佛教团体的产生和其基本理论的创立都与上述当时印度思想界的整体环境有关。佛教的许多基本理论教义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罗门教教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轮回与解脱、善恶因果报应等学说。当然,佛教同时也吸收了许多沙门思潮的观点。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佛教本身也是属于沙门思潮中的一支。
婆罗门教的最大特色是奉行种姓制,这种制度把人分成地位不平等的四个种姓。种姓制是建立在"梵天创世造人"的理论之上的。婆罗门教认为,大神"梵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造出了不同种姓的人,因此人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佛教及其他许多教派对此观点都是明确反对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xrm/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