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牺氏“俯则观法于地”的创造
阴爻是以太阳方位确定地理方位的认识
包牺氏观象阐卦,在“仰则观象于天”的过程中,以阳爻“一”代表天,是源于观象授时的立竿测影过程中,对于“天赤道”的发现,被记载在甲骨文之中,称“赤马”或“赤玛”,传承到周易时代,便是《说卦传》中说:“乾为天,为間,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瘦马,为驳马。”简称“乾为马”。
包牺氏又用同样的方法,在“俯则观法于地”的过程中,认定高台地平日晷上的“卯酉线”(地图上的0°纬线),是与“天赤道"相对应的,由此,找到了创制阴爻“--”的方法。
远古先民们对太阳方位的测定
包牺氏又“俯则观法于地”,还是使用立竿测影的方法,以太阳方位确定地理方位:日出于东,立竿下的晷影指向西;日落于西,立竿下的晷影指向东。把两段稃影放在一起,便是阴爻“一一",代表大地。记载在《说卦传》中说:“坤为地,为母,为文,为大舆,为子母牛,其于地也为黑。”也即以“坤为牛”对应于“乾为天”。甲骨文中有“牛”字,也有从“牛”的“物"或“犁”字(图三:1)。
图三:1所示甲骨文中的“牛”、“物”或“犂”字。后两字《甲骨文
编》原注说:“王国维释物,引诗无羊,三十维物。传:异毛色者三十也。证卜辞物字,为杂色牛之称。"又说:“郭沫若释荤,以所从之易,即犁之初文。”又按:“卜辞物字专用于祭祀之辞,知物为杂色牛之专称。文云:其牢物。"主体都是“牛”字。图的正中为“牛”字,上面那个“牛”字,作“矢射符号”,是取义于立肀测影时,立竿下的稃影,矢射在高台地平日稃的量天尺上。这迫“转影",就可以称之谓“地母牛”。(说文解字》说:“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徐锴注:“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所谓“高起也”,指髙台地平日晷的台面上,树有“立竿"。又说“一件、二件"者,指立竿下还平卧者“量天尺”。据此,所谓“象角、头、三封尾之形。”指阳光通过立竿的顶端,投射在量天尺上,可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此直角三角形的“底边",便是“晷影”的长度;在这之外,便是“尾之形”。此即“牛,大牲也。”而“包柄氏”的“牺”字从“牛”,也说明远古时代的“牺牲”用牛牲。
另外,“包牺氏”称号的获得。也应义出远古时代以“牛角图腾柱”做立竿测影工作,史传伏義(即包牺氏)涎生于甘肃省的成纪,今属天水地区,为羲皇故里。离此不远的临洮县辛店村,在出土的彩绘陶器上,正绘画有“牛角图腾柱"或“羊角图腾柱"图案(图三:2)。
图三:2所示辛店文化的牛角图腾柱图案,形似牛头的正面形象,应是产生甲骨文中“牛”字的初型。当初包牺氏在其诞生的故里,便是在这“牛角图腾柱”上做“仰观俯察”工作,图中部的那个牛角柱的角盘内,对称绘画了两个太阳纹图案,应是表示春分日那天,日出正东方;而到了秋分日那天,又日落正西方。这两个太阳纹的下面,各有一个“玄”字,便是寓意太阳升起或者没人地平的过程。甲骨文中,有“日出”与“曰人"的记载,也应义同此例。
岁时祭典以“牛”作为牺牲.见载于《礼记•曲礼》中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所谓“牛曰一元大武”,在此指春分迎日祭典时使用牛牲,如《卜辞通纂》第75片说:“岁三牛。”此“三牛”,在《周易》中为春分迎日祭典用数,对应于《尚书•尧典》说:“寅宾出曰,平秩东作。”注:“逬,敬;宾,导;秩,序也。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东方之官,敬导出日,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这是牺牲用牛的一层意思,故原注疏也说:“牛曰一元大武者,元,头也;武,迹也;牛若肥则脚大,脚大则迹痕大,故云一元大武也。”此所谓“元,头也”,也就是“岁起于东,而始就耕。”又所谓“脚大则迹痕大”者,指耕牛翮地播种,也就是前引《说卦传》说:“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便是农村中习见的母牛拉犁前面走,牛崽在后面跟着,而农夫就在牛蹄窝中点播种子。前引甲骨文中有“犁"字,正反映了当时已有犁耕的史实。
再说“牛曰一元大武”的深层文化内涵,义同《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是春分迎日祭典时,迎接旭日初升的太阳,从东方地平上升起来,在《说卦传》中称“帝出乎震。”又说:“霖,东方也。"也就是“东方甲乙木”,商王朝开同元君的名字“成汤乙”,便取义于此。是取乙、一同音通借。此“一”在《周易》中用为阳爻“一”,指春分日的一个昼夜,太阳正运行在“天赤道"上,在上面一聿已有详细解读,从略。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smbqr/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