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占筮,据卦爻定吉凶
依朱熹的说法,上古的圣人们教人占筮,只是教一个方法,要人们依此去作。如何是吉,如何是凶,什么样的卦是吉,什么样的卦是凶,什么样的爻是吉,什么样的爻是凶,并不做什么解释。
后来,人们给卦配了卦辞,如“乾,元亨利贞”,给爻配了爻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再后来,又对卦爻辞加以解说,于是出现了《易传》。这时候,人们要判断吉凶,就不仅要根据卦爻象,而且要根据卦爻辞,甚至根据对卦爻辞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在《左传》、《国语》中见到的许多筮例,判断吉凶的根据不仅有卦爻辞,而且有卦爻辞以外的许多解说。
这些卦爻辞以外的道理,就是教人懂得为什么吉,为什么凶。经过这些解说凶的也可以变吉,吉的也可以变凶。在这种情況下,决定吉凶的就不是卦爻象、卦爻辞,甚至也不是《易传》的解说,而是自己的德行。朱熹说,假若占得一卦,本是大吉,自己的德行也与卦的要求相当,那么,结果仍是大吉。假如卦爻是大吉,而自己的德行和卦爻辞的要求不相称,那么,就是占得吉卦,其结果也可能是凶。反之,假若占得的卦是凶,但自己的德行可以战胜它,那么,即使凶卦也会变为吉。当然,假若卦爻是凶,自己的德行也很坏,那就必然是凶了
朱熹所说的情况反映了«周易》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和现代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是大体相合的。同时,朱熹的说法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在占筮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他们由仅仅要求知道吉凶,到要求知道为什么吉凶?当知道了为什么吉凶以后,逐渐明白,吉凶的真正决定者是自己的德行,即自己行为的善恶,而不是卦爻所体现的神的意志。
这种情況,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宣公死后,鲁成公继位,宣公之妻,成公之母穆姜与大夫叔孙侨私通,并且还阴谋推翻鲁成公,结果失敗。这时,穆姜占了一卦,得艮之随。占筮官说,随,就是出走,您赶快逃离这个囯家吧。穆姜说,不。随卦说,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亨利贞#四种德行,它表示笤做一个人,行为要合乎礼义。我作为一+妇人,却干涉政治,阴谋作乱,又与人私通。具备了四种德行才可以无咎,可我连一种德行也没有,怎么能够无咎。我一定矣死在这里了,出不去的。后来,她被迁往东宫,直鲁襄公八年去世为止。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说明人们巳把决定吉凶的权力掌搪在自己手里,和儒家主张尽人事的主张完全一致,按这种主张,人们只要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假若遇到吉祥并且德行好,自然是更加吉祥。于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苟子说:“善为易者不占。”不占,就是不从事占卜,而是借《易》讲一番为什么吉闪的道理,这也就是朱熹说的,“就占筮上发明诲人的道理”
(《朱半语类》卷66)。
从汉代开始,正统的易学家们,不论他们有多少分歧,他们中间的多数或绝大多数用自己主要的,甚至全部的精力所从事于易学的,就是这一项工作:就占筮上发明诲人的道理。许多人甚至根本不讲占筮专门发明那诲人的道理。这样,《周易》就由一部用作占筮的书,成了讲那“诲人道理”的书。
但是,占筮的功能还存在,而占筮确定吉凶的方法还需讲求。据现代人的研究,如占得一卦,确定吉凶的方法大致有取象说、取义说和爻位说三大类。
据朱熹的意见,起初的占筮,只是告诉你占到某卦爻是吉,占到某卦爻是凶,并不告诉你为什么。取象说则是告诉你为什么,它根据卦象的象征意义断定吉凶。从现存资料看来,取象说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比如陈国的国君占到一卦,为观謂之否,占筮者解释说:坤,象征土,巽,象征风,乾,象征天。观卦由八经卦中坤卦和巽卦组成,变为否,则山坤卦和乾卦组成。变为否,是巽变成乾,叫做“风为天于土上”,而这是山的意思。山中出木材,天上的日光照耀在山上,山上的树木又生长在土上,这都是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说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大吉之兆。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晋国将军先毅不听号令,主张渡过河去进攻楚国。荀首援引《易经》卦爻辞说明这样作的后果。他说,《周易》上说了,“师出以律”,不然就是凶。也就是说,军队作战必有纪律,否则一定失敗。师卦初爻为阴,变为阳,成临卦。师卦的构成,坎下坤上,临卦为兑下坤上,坎象征众,兑象征弱。坎变为兑,意味着“众散为弱”,象征着不守纪律的将军使部队力最分散,削弱了战斗力,必然导致失败。坎又象征河流,兑又象征湖泊,河流阻塞不流成为湖泊,象征主将的命令受到抵制,不能贯彻*主将的命令不能贯彻,必然导致失敗。
类似的例子,《左传》、《国语》里还可举出许多。这样断定吉凶的特点,首先是把六画卦象分解成下、上两个三画卦(也叫内外卦)I然后取三画卦(即经卦)象征的事物I第三步,据经卦象征的意义及象征事物的相互关系来判断吉凶。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八个经卦。八经卦除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个事物外,还象征其他许多事物。《说卦传》列举有140多种,也仅是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时代占筮的情况,但也不完仝,《左传》、《国语》及其他文献中还记载有一些象征的亊物,《说卦》并没有列举。到了汉代,八经卦象征的事物就更多,有人统计达数百种。象征事物的增多,反映了社会生活的H益进步,人们占筮的内容日益繁多,同时也反映人们主要依据事物的相互关系来判断吉凶,在神意之中掺进了越来越多的人意。
《左传》、《国语》中的材料,表明还有一种“取义说”,即不仅是根据卦象象征的事物,而是据卦象征的意义来判断吉凶。比如上面提到的“弱”,就不是一件具体有形的事物,而是一种无形的意义。这样的例子还有。据《国语•晋语》记载,重耳流亡,回国之前占了一卦,得屯g之豫_。屯卦是疼下$上,豫卦坤下震上。震象征车、雷、长男,坎象征水、众,坤‘征土、母,这都是象征某种事物。同时,琪又象征动,坎又象征劳,坤又象征顺,屯又象征厚、豫又象征乐。这动、劳、顺、厚、乐,又是一种意义,不是具体事物。根据象征的意义判断卦的吉凶,叫做取义说。
有人认为,这卦表示闭塞不通,不吉利。有人认为大吉,并解释道:此卦有土,有车,有水,丰厚、快乐;象征车在大地上隆隆驶过,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泉水淙淙流淌,土地肥厚,人民快乐,这表示重耳将要做晋国的主人。
在这一占例中,取象和取义并存,这样的情况所在多有。从历史的发展看问题应该说是取象在前,取义在后,因为“义”反映着事物的内在性质或相互关系>是抽象而不具体的。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认识事物之象,然后才认识亊物之义。从取象到取义,也反映着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和进步。'
秦汉以后的易学史,也有一个取象到取义的发展。汉代是取象说主导的时代,魏晋隋唐,从王弼开始,取义说占了上风。王弼甚至主张“得意忘象”,对象表示了极大的轻蔑t
大约在取象和取义说之后,还发展出了一种爻位说,即根据所占爻的位置来判断吉凶。这样的材料主要出现在《彖传》、《象传》中。
《彖传》认为,一卦六爻,各有自己的位置。一三五爻为阳位,二四六爻为阴位。阳爻据阳位、阴爻据阴位为吉,反之为凶。这叫“当位说”。但一爻在卦中的位置,不仅决定于本身的当与不当,还决定于与它相呼应的一爻的情况。《彖传》认为初与四、二与五、三与六,是相应之位。一阴应一阳为相应,一阴应一明为不相应。相应为吉,不相应为凶,这叫“应位说”。一卦六个爻位之中,有二个重要的位置,即内外卦的中间一爻,在全卦中为笫二爻和第五爻。这样的位置重要而尊贵,占得这样的位置一般都是f兆。位置之外,还要看吋机。时机不对,即是吉利的位置也不吉利。时机与辟置比较,就更加抽象了。
我们看到,爻位说表面上讲的是爻在卦中的位置,实际上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你的地位和你的身份是否相称,你在这个位置上会不会得到响应和帮助,你占据的位置是否重要,是否合乎时机等等。这种判断吉凶的办法出于《易传》,属于朱熹说的“就占筮上发明诲人的道理”一类。
随时代、认识的不同,人们对爻位说理解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坤卦第五爻,是外卦中位,在全卦中属君位。王弼认为坤卦此爻虽为阴,但居君位,也是大吉之兆。但后来程颐说,这爻的爻辞为"黄裳元吉”。裳是下服。阴只有守中、居下、安守自己的本分,才元吉。现在阴不居下而居君位,不守本分,一定是大凶。他还特意举出武则天做皇帝的例子,说明这是大凶之兆。程頤的解释,鲜明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对判断吉凶的影响。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suangua/xj/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