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绎帛书《周易》“天地定位” 章对八卦顺序的这种调整,有为《帛书》六十四卦卦序提供理论支撑的意图。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帛书《周易》对八卦卦位的这种调整,也是易学发展的一个必然。原因在于:尽管《说卦》依据当时的五行思想搭建起了易卦的自然模式,甚至还贯穿了一定的阴阳消长思想,并有着一定的经典与认识上的依据,但这个图式从易学本身来看不是很理想:其将乾卦置于西北,坤卦置于西南,二者皆不居四方的正位,这不但体现不出乾坤为易卦之蕴的思想,也与人们头脑中的“天尊地卑”的观念不符。如果说帛书《易传》确实存在先天八卦图式的话,可能就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但也只能基于推测,而不能确定。
与帛书《周易》以八经卦为单位,两两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构成一宫八卦、八宫而形成六十四卦的方式不同,《京氏易传》在易有天地人鬼“四易”思想的指导下,以交变为单位,将阴阳二气消长理论推阐到了极致。比如乾宫八卦:乾-→垢-→遁→否→观→剥→晋→大有,体现了阳极生阴,阴一世比一世盛大,最终盛大到极点而又逐渐返归于阳的完整过程。《京氏易传》日:
《乾》:“阳实阴虚,明暗之象,阴阳可知。....极阴生,降入姤卦。”
《姤》:‘“姤,遇也,《易》日‘阴遇阳’...明不能制于阳,附于金桅,易之柔道牵也。....荡阴,降入遁。”
《遁》:“阳荡阴遁。...在天下为遁,阴来阳退也。..阳消阴长,无专于败。...积日为天,积阴为地。山所地高峻,逼通于天。是阴长阳消,降入否。”
《否》:“内象阴长。...天地清独,阴薄阳消,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九云‘否极则倾,何可长也’,阴长降入观。
《观》:“内象阴道已成。..虽大观在上,而阴道浸长。地上见巽,积阴凝盛,降入于剥。”
《剥》:“柔长刚减,天地盈虚。...春夏始生,天气盛大;秋冬严杀,天气消灭。故当剥道已成,阴盛不可逆。阳息阴专,升降六爻,反为游魂,荡入晋。’
《晋》:“阴阳返复,进退不居。精粹气纯,是为游魂。..天地运转,气在其中矣。乾道变化,万物通矣。六爻交通,至于六卦阴阳,相资相返,相克相生。至于游魂复归本位为大有,故日‘火在天上,大有’,为归魂卦。”
《大有》:“卦复本官日大有。...阳交错,万物通焉。阴退阳伏,返本也。乾象分荡八卦入大有终也。乾生三男,次入震官八卦。”
虽然《乾》卦从爻象上看六爻纯阳,但京房认为,阳本身即蕴涵着阴,阳为实象,阴处虚象,当阳气达到极点的时候,必然向对立面转化。
《易》卦气从下生,故乾宫八卦自初爻起垢、遁、否、观、剥五世依次更迭,充分体现了阴阳二气消长之道。对于五世卦向游魂、归魂卦的转变之理,宋代张行成日:
(乾宫)若上九变,遂成纯坤,无复乾性矣。乾之世爻上九不变,九返于四而成离,则明出地上,阳道复行,故游魂为晋,归魂于大有,则乾体复于下矣。(坤宫)若上六变,遂成纯乾,无复坤性矣。坤之世爻上六不变,返于四而成坎,则云上于天,阴道复行,故游魂之卦为需,归魂于比,则坤体复于下矣,自比又七变焉,而坤体复纯也。
张氏的解释符合京房的易学思想。游魂卦之变,不能继续变上爻,否则剥变为坤,就脱离乾宫了;而六世卦向游魂卦转变又象征着阴极生阳、物极则反的道理,故变六世卦上经卦之初爻,以示剥卦的阴气消到尽头,阳气始息。所以到了归魂卦,则下经卦全变,象征阳气壮大,回归于乾道上来。可以说,京房易学八宫卦序的本质是“爻变”法,以爻之变,搭建起了六十四卦之间的联系,从而以之象征天地阴阳变化之道。
另外,在对阴阳二气运动的描述上,京房也发明了不少说法:‘虚‘实”“极”“生”“积”“消”“长”“薄”“息”“专”“升”“降”“荡”“返复”“进退”“相资”“相返”“相克”“相生”等,揭示了阴阳二气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qw/xgz/9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