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有哪些积极影响?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贯穿中国文化的主线,堪称一部智慧宝典,以其万古而恒新的智慧之光,渗透进卜筮、中医、武术、音律、风水、书法、围棋,饮食、兵法等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又与现当代的坫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是现代人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枢纽。
从社会政治和人的思想观念品德方面而言,它不仅提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而且也深入地研究了人的行为准则。展现了一个理论与实际行动相关连的思维模式和方法策略。因此,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八卦模式和阴阳学说,扩展开来则构成了年方文化的思想核心。中医的脏捬经络学,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道家则汲取了易理而发展成较为完备的中国养生学。中国的数术学,更是起源于《易》,而派生出枝枝叶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更有:《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这些都是在易理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实用性科学。所以,《易经》可以称得上是东方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能给人以智慧,它就像是通向各类实用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从这个意义上也就不难理解,在科学日益昌达的今天,《易经》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易经》对中国文化有哪些消极影响?
俗话说:学会《易经》会算卦。于是人们一谈到《易经》便会与算命先生联想起来,然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这就使得《易经》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掌握易学知识的人出于某种目的对这种知识过度夸张,使易学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对易学知识不了解的人因为感到神奇而为其赋予了过多的神化色彩,变不易为简易的占卜方式使真正的易学蒙受了不白之冤丨源远流长的神鬼意识是迷信的根源。由于这四大原因,使易学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而显得有些封建迷信。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wd/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