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存在和统一切事物内部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如宇宙就是由天和地构成的,天是轻清向上的,是无形的;地是重浊向下的,是有形的。一日是由白天和夜晚构成的,白天太阳升起,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黑夜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给人以阴暗和寒冷。一日正是由太阳和月亮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所构成的。一年四季更迭,出现了寒暑的交替,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引起了万物兴衰、消长的变化。人有男女的不同,禽兽有雌雄的区别,正是这种性别的差异,给人类和禽兽带来了性格、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别,并保证种族的延续,给世界带来了繁荣昌盛。其他的如山有高低,水有清浊,物有轻重,位置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方向有东西南北,运动有动静、升降、快慢、进退,时间有迟早,物体有大小,战争有攻守、胜败,生命有生死,等等。这些两两对立的属性或者现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由此而产生、发展。这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古人以“阴阳”来表示。这样一来,“阴阳”就从原来表示对阳光的向背的具象概念,转变为不再具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进而融入哲学的范畴。
“阴阳”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所谓“既景既冈,相其阴阳”,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就是“阴阳”二字的本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大谈阴阳,但当时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往往是各持已见,没有统一-的意见。如西周的太史伯阳父用阴阳的关系变化来解释地震,他说:“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上》)《左传.僖公十六年》也记载了周内吏叔兴用“阴阳之事”来解释天空陨石的自然变化现象。昭公元年医和则认为天有“六气”,即所谓阴、阳、风、雨、晦、明,把阴阳看做是天的两种气象。而老子、庄子则将阴、阳二气看做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但是,这些思想家都是从自然现象或是从“气”的立场来论述阴阳的,认为阴阳不仅是两种气,而且是两种性质,及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并集中体现在《周易》之中。
《周易.系辞上传》所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乾阳物世, 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显然,这里对阴阳二性的论述更加抽象化了。到了战国末年,经过邹衍“推演五行”,把精气、阴阳和五行三种学说糅为一体,才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他的有关阴阳的著述达“十万余言”,虽然其著作都已失传,但其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将阴阳学说同人事和社会联系起来,并形成了一套阴阳理论体系的,正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的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而董仲舒正是吸取了前人的各种阴阳学说,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关键人物。他所著的《春秋繁露》,其中《阳尊阴卑》、《阴阳位》、《阴阳终始》、《阴阳义》、《阴阳出入》、《天地阴阳》等篇都大论阴阳之道,并且与人事、社会的尊卑出入、地位贵贱等联系在一起。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y/yyxs/9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