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离合往往还被应用到政治斗争中,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种手段。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 1106年),蔡京专权。徽宗有一次想提拔杭州推官吴倜,蔡京非常痛恨吴倜,就对徽宗说:“ 吴倜这个人我认识,他狂傲无比。他知道陛下的御讳,但不肯改他的名字,而把你的名讳用一个圆圈圈起来。”徽宗听说后,对吴倜产生不满,提拔他为官的打算也就成了泡影。( 按宋徽宗的名字叫赵佶,吴倜的“倜”正好把“吉”字包围起来了)。
还有因为字的离合犯忌而改字的事例。例如南朝宋文帝有很多忌讳,因为“锅”字像“祸”字,不吉利,就下令把它改为马边瓜,即“弧”。唐武则天偏爱改用新字,但却有很多忌讳。在天授年间(公元690~691年),有一个幽州人叫寻如意的呈上密奏说道:“‘國’字当中为‘或’,惑乱天象。请在‘口’中安上一个‘武’字加以镇压。武则天十分欣喜,颁下诏书马上照此执行。一个月后,又有密封奏章递上,内称:“‘武’字退到‘口’内,与‘囚’字没有区别,不吉利到了极点。”武则天又颁诏再改,令“口”中加“八方”而成为新的图字。
还有的人因为字的离合而糊里糊涂地得到了好处。如明朝洪武十八年举行殿试,一天晚上,朱元璋梦见大殿前有一个大钉子,下面缀着几缕白丝,在太阳光下飘扬。第二天拆卷时,第一个人的名字叫花纶,朱元璋认为此人太年轻而没录取他。接着看第二个人的卷子,此人姓“丁”名显(顯),姓名正好与梦中的事情相符一“丁”与“钉”音同形近,“(顯)”字中正好有日下双丝。于是朱元璋龙颜大开,把丁显(顯)取为状元。
人类在文字宜忌方面的复杂表现,引出了这么多的笑话。这连最圣明"的帝王也无法摆脱人类自身的这一巨大弱点。当然,很多汉字的含义有贬有褒,这必定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因此人们在取名、议定店铺字号、题字....的时候,自然也会有所取舍,此类宜忌则另当别论,不应视为迷信。
文字的宜忌不仅是人类在吉凶祸福观驱使下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常行为,而且是人类对于灾祸的一种自觉的防御手段,它体现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愿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巫术观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他们混淆现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以人自身的特性推及万事万物,以为万事万物都有灵。后世发生对于文字的宜忌的选择,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虚妄的、荒诞的、迷信的事物,若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来观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cz/czlx/9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