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中的善与恶
佛教伦理中的善与恶,善恶观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或者否定评价的标准。
善恶观是每一种哲学思想都要重点论述的地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佛教的善恶观具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
佛教的善恶观
佛教的善恶观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与世俗社会的善恶观相同的成分,另一个是与世俗社会不相同的成分。与世俗社会相同的善恶观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中。戒律要求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等,而且还倡导信徒们不要自私,要时刻怀有一颗慈悲的利他之心。这些规定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观点与世俗社会的法律及所持有的善恶观是大同小异的。在此基础之上,佛教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善恶观,所体现出来的也是更大的善与更大的恶。这一层次的善恶观与世俗社会的善恶观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对待同一种行为或同一件事情上,佛教和世俗社会的善恶观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对待同一^种行为或同一^件事情上,佛教和世俗社会
可能会给出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比如在对待婚嫁的问题上,佛教中的出家人一般是不允许结婚的(个别派别除外),甚至连异性之间的许多接触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行为都被佛教视为是恶的;而在世俗社会中,婚嫁是被肯定的,它是人的欲望的正常表现,是被划入善的范畴的,像佛教徒那样的极端禁欲反而是恶的。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看出佛教善恶观的特点。
佛教善恶观的理论基础
那么佛教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善恶观呢?这是建立在其独特的世界观理论之上的。所谓世界观,是指对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总体上的认识。它所关注的都是些诸如:这个世界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世界又是怎样构成的一类问题。佛教认为,世界众生都处于一种轮回状态之中,生生死死受尽无穷苦难,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的欲望所致,所以要想彻底摆脱轮回之苦,达到的极乐世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灭绝一切欲望,放弃做人的一切属性。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佛教才要求信徒极端的禁欲,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对佛教的善恶观感到奇怪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dy/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