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求出离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经常专心一意勤勉地求得出离的圣道,一切世间不论是动法或不动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你们不要再讲话了,现在的时间,中夜时分快过了,我必须进入涅粲了,以上是我最后的教诲。
这又和上一段密切相关,佛法化世救世的功能,是要弟子们发两种心:一是菩提心,二是出离心。上一段叮咛弟子们辗转修持、弘扬佛法,以使佛法常住世间,这是菩提心;而这一段再次勉励弟子们要有出离心,这二者如鸟之双翼,如车之双轮,如人之双足。亦即应以菩提心来住持佛法,广度众生;以出离心来祛除我执,断绝贪、嗔、痴三毒。否则,如果仪有菩提心而没有出离心,就可能变成世谛流布,与世俗法同流合污而不自知;如果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就可能变成独善其身的白了汉,既不能利益众生,也不能使佛法常住世间,那就是一个消极厌世而逃避现实的人。正确的佛法是,在出离心中一定有菩提心,在菩提心中一定有出离心,二者兼备,才真正是佛的弟子。
出道,修行出离世问而入涅檠之道,即以出离心修出离法而证解脱道。
动不动法,动法,是欲界的一切法;不动法,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法;动不动法即指三界一切法而言。1999年6月23、24日讲于纽约象冈道场,林孟颖记录整理八大人觉经讲记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黎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绪 论
根据隋代的汉译佛经目录《法经录》所载,《八大人觉经》是由西域安息国来华的安世高,于东汉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年)之间译出。本经究竟属小乘或大乘圣典,古来也有不同的看法,隋代的费长房判之为小乘经典,唐代的道宣律师认为是大乘经;现代学者则大多将之归为小乘经。
本经名为“八大人觉”,乃是有八个项目为诸佛菩萨之所觉悟,若能觉知此八个项目,便是大人,便是诸佛菩萨;而此八个项目亦能令诸众生觉悟,令诸众生转生死之苦为解脱之乐,令诸众生如诸佛菩萨那样的成为大人。
由于这八个项目的内容及其精神,几乎与《佛遗教经》一致,故被视为带有原始圣典特色的所谓小乘经典。然在第五项的经文中有“菩萨常念”,第六项的经文中有“菩萨布施”,第八项的经文中有“发大乘心”,在第八项之后又有经文说:“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这些表达的方式,均非《佛遗教经》的模式,确实有大乘圣典的气概,因此也被认作是大乘的经典。
本经的经文,连经题只有375字,但其内容丰实,组织严谨,如此简短精要,除了《心经》,于诸经之中尚无能出其右者。可是在中国的注经史上,关于此经的注释并不多。于《刑续藏经》中,只收有两种:1.明末蔼益智旭的《八大人觉经略解》数纸,极其简略;2.清代续法的《八大人觉经疏》一卷,是以华严宗的教判方式,引经据典并旁征儒、道二家之言,细判详释,是标准的经疏体例。当代的《太虚大师全书》的“三乘共学”之中,收有一篇《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弘一大师亦曾手书本经。
虽然如此,本经于近四百年来的汉文化圈中,仍是相当受到重视的。特别是太虚大师,将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的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地藏五大菩萨的功德,来配释本经第四项至第八项的经文涵义,可以说他已把此经视作三乘共学的一部概要书了。
《八大人觉经》是安世高于2世纪中译出,纵然可能不是世尊住世时所说的原貌,其集成的时代也相当的早,乃为素朴的大乘圣典,既保有原始佛教的面貌,也已带有大乘菩萨的精神了。
若从《阿含藏》及《巴利藏》中探查,也有与《八大人觉经》近似的经文,例如《中阿含经》卷一八的《八念经》,内容与本经的文字虽略异,宗旨J“L乎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说明,这八项大人之所觉悟、觉知的圣教,应该是佛陀所留遗教中的精义所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qj/fyjj/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