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分享到:

金刚经

《金刚经》的基本内容

2014-10-26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金刚经 | 点击:

《金刚经》的基本内容

多年来,弟子们跟随佛陀学习“十二缘起”,了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学习“四圣谙”,了知离苦的方法;学习“五蕴皆空”,了知“无我”的道理。弟子们重在追求自身的解脱,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佛陀还进一步阐释空有不二的般若法门,破除我执、法执、空执,以便引导弟子们发起救度苦难众生之心(即发菩提心),走上成佛的大道。弟子们初次接触般若法门,生起无数疑惑:若无我,到底谁在修行?谁去证圣果?若无佛,天天向大众讲法的又是谁?拜佛何用?若无法,三藏十二部的经文又是什么?若无福德,修善何用?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才能成佛。然而,苦难众生太多,有的极其难度,何时才能度尽?弟子们时刻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无法安心修行。佛陀以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讲解《金刚经》,化解弟子们心中的疑虑。

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有别于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从赵朴初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中略窥一斑。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赵朴初陪同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前,主席问:“你们佛教有没有这么一个公式啊?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赵朴初答道:“是有这么个公式。”主席说:“这就很奇怪了,首先是肯定后来又否定,先肯定后否定。”赵朴初答道:“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话说到这里,外宾到了,对话被迫中断。

赵朴初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一书中如实地记录了以上对话,表明毛泽东熟读《金刚经》后,试图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解理“佛说XX”、“即非XX”、“是名XX”这一《金刚经》典型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时,觉得妙则妙矣,似乎言犹未尽,故有此一问。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集合体(肯定),矛盾的双方相互作用而引发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否定),而有新生事物的出现(否定之否定)。很显然,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在否定“旧”的赵朴初的基础之上,承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新”的赵朴初。而《金刚经》中“XX者,即非XX,是名XX”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与以上否定之否定思辨模式略有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现象4非本体4是实相”。(见表二)

《金刚经》中最典型的句子有:“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我们用最后一句对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稍作诠释。当物质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识)和合在一起时,众生相便显现出来,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众生相概念(众生者);众缘和合的众生相,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是假有,所以“如来说非众生”;如同无常性的水一样,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如下不同的表现形态:雨、雪、霜、雾、冰、波浪、水蒸气……同理,正因为众生无定性,才会如同水一样,依据各自的业力,轮回于六道,一旦被教化,精进努力,由凡夫转变成声闻、缘觉、菩萨,最终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正如《华严经》云,“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此理解,才算真正了解众生相的本义(是名众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金刚经》中“XX者,即非XX,是名XX”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是:以自性“空”提醒人们不应执着于缘起的“有”,有而非有;以缘起的“有”说明自性的“空”,空而不空,空有不二,无住生心,从而建立起中道正观。正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是进入《金刚经》般若法门的金钥匙。

在《金刚经》第一部分(法会因由分第一——能净业障分第十六)中,佛陀以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透视现象世界万有以及化法、化处、化主等名言概念,皆因缘所生,虚幻不实,因而得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结论(即非XX)。一个人若能“于相离相”,妄执的心便能得到降伏。正如《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

《金刚经》第二部分(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在“外离一切相”的基础之上,从心入手,破除世人对“能得”、“所得”的执着心。如同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好的成绩,自然会生起我能得到好成绩的“能得”与“所得”之心。同样,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自然会得法、证果、度众,并能感召好的果报。然而,若有人因此而认为菩萨的“能得”为实有,心便会住于“能得”的执着中,成为修道的障碍。因此,《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从得法不住、得果不住、度众不住、依报不住四方面说明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虽能得,心却不住于“能得”。与此同时,菩萨修成正果后,确有所得,如所观的妙智、所得的福德、所感的报身、所悟的妙法、所度的众生、所证的果位和所修的善法。若有人因此而认为诸佛菩萨的“所得”为实有,心便住于“所得”的执着中,是修道的另一种障碍。《金刚经》自“一体同观分第十八”到“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从如下七方面说明佛陀虽有所得,但心不住于“所得”:正报非真,随缘度众;无福之福,其福甚大;相无定相,身相具足;无说而说,法音遍满;度无可度,自性自度;得无可得,无上菩提;作无可作,无上善法。无论是“能得”,还是“所得”,皆随因缘而变化,并无一个固定不变的“能得”、“所得”(即非XX),因而说能而不能,不能而能;得而不得,不得而得,能、所不住,于于念离念,内心便不会受身外之物的污染。正如《六祖坛经》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外界的现象与名相、内心的能得与所得被破除后(非有),有些弟子执着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福德、无佛、

无法等说空的名相为真实不虚的妙理,堕入断灭空。针对这种不正确的知见,佛陀在《金刚经》第三部分(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破除弟子们的迷执,破邪即是显正,树立正知正见:“离相”并非“断灭”,否定万物的存在以及名相的功能,而是如实了知世间一切现象的缘起存在(非空);不执着于能得、所得,并非否定能得、所得,而是于相“不取”、“不住”,悟入离于空、有二边的中道实相(是名XX),这才是认识世间一切现象的正确知见,“无住生心”,以便更好地帮助苦难众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qj/jgj/8563.html


金刚经推荐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褅: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谛,即四条真理。这是佛教一切教义的…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鲁ICP备2020040142号-13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