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迟缓;对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马上动身去做,不要拖延。对待父母的教诲,要认认真真地听;对 待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
【注释】
①呼:呼唤。
②应:回答。
③勿:不要。
④懒:拖延。
⑤教:教诲。
⑥1责:责备。
⑦承:接受。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教育了我们为人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那么尽我们一生去报答、尊敬父母就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必然行为。
如今,原文中所说的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的是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 玩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父母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喜欢迁就孩子,结 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
今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古人的规矩进行适当的改造。如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平时出入家庭要和父母打招 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吃饭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请父母休息; 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些让他们高兴的事; 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过高 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对孩子坏行为或不好的行为的责备。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有些父 母在训诫孩子时,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辩•就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 你还嘴硬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明知道自己错了, 你还敢狡辩这种粗暴的叱责并不是妥当的教育方法,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
此外,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委屈沮丧的心情: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干脆就不听父母讲话,你骂你的,他做他的,一句也听不进去,更不会有什么反悔。所以厉声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
【国学小百科】
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氐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 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
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 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是在家中排行第二 ;孟姜女就是 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 他们同辈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 共用偏旁"车〃,表同辈。除了"名"、"字",有的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 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寅号六如居士等,都是后人熟知的。
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 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 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 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 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 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 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权贵的蔑视。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 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 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羧 (音g& •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羧大夫";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 干别的事,因此被号为"三旨相公"。
三国时,吴国江夏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孟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 没有了父亲,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并经常教育孟宗動学苦读。
在母亲的替促下,孟宗终于学有所成。孟宗将母亲对他的点滴教诲都牢记在心,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年,母亲重病在床,饭食难以下咽,非常想吃鲜笋煮葵。此时正是冬至,天寒地冻,去哪里找鲜嫩 的竹笋啊?孟宗想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一生,如今病重在床,想吃鲜等 煮羹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怎能对得起母亲的深恩。
无计可施的孟宗,跑到竹林里,双手抱着毛竹,不禁悲从中来,竟放声大哭起来。没想到他的这份孝心,竟感动了天地,
大地开裂•尖尖地露出几枝笋出来,还带 着露珠。孟宗高兴地把竹笋拿回家,做了笋葵,给母亲吃。母亲吃完.病竟然神奇般地随之好转,大家都说这是孟宗的至孝感动了上天。
后人有诗赞扬孟宗的孝行:"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如今我们孝敬父母,也要效仿古人,不只供给吃穿,更重要的是 要让父母感到快乐。除了感到快乐以外,还更要体察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獯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星加以满足,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温暖体贴•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
孟宗哭竹
鹿乳奉亲
【相关链接】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郯子的贤人,他对父母非常孝顺,孝名远近 传闻。后来郯子的父母因年老而双目失明,郯子请了医生给父母病。医生说需要鹿乳治疗,内服外洗,并叮嘱说,要抓紧时间医治,
办7郯子向猎人说明装鹿的缘由和苦衷。猎人听后非常感动,于是
否则真有双目失明的危险。
郯子家里穷,买不起鹿奶。郯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苦思冥想弄 到鹿乳的办法。突然他眼睛一亮,何不自己化装成鹿,去接近鹿群 呢?于是他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扮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 鹿群中取鹿乳。
人装鹿不能直立行走,全靠在地上爬,还得跑还得叫,那滋味真 不好受_!两天下来.郯子手磨烂了,脚肿胀了•口干舌燥,头晕眼 花。但他为了治好父母的眼睛,还是支撑着,有几次遇到了鹿群从他 身边经过,他摇头摆尾,嗷嗷啼叫•迎上前去,跟鹿群接近•鹿群近 前一看,便扬起四蹄狂奔而逃。
多少天过去了,郯子还是没有弄到鹿乳。这一天他早早进了深山 老林。他趴在地上•从早晟到中午,从中午到傍晚•也没见着鹿的影 子。
这时有个猎人举箭要射杀郯子,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站起来,猎人 吓坏了,说?你不想活了?你这样披着鹿皮,被猎人的箭射死怎么
对郯子说彡不就是鹿乳吗?你找我啊「
猎人告诉郯子,他头年打猎猎得一头母鹿,那乳汁可多呢!接着 猎人把郯子带回家,给郯子装满一桶鹿乳。郯子千恩万谢,一部分给 父母饮用,一部分给父母外用洗眼。几天以后,他父母的眼病果然好 了,而且眼睛比原先更明亮了。郯子非常高兴,总算尽了自己的孝 心。
郯子后来做了郯国的国君,他几次亲自到猎人家中道谢。猎人 说:"用不着谢,您只需把国家治理好就行了。"此后,郯子牢记猎 人的话,精心治理郯国,安抚百姓,提倡孝道,使小小的郯国非常富 裕,孔子年轻的时候还曾拜郯子为师。
郯子死后,历代帝王都把他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后人还 建了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mengxue/dizigui/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