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译文】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就拿,那就是偷。
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困难。
【注释】
①倘:假如,如果。
2急:紧急
【评解】
曰常生活中,免不了你来我往,相互求借,但在借用他人物品时,一定先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再去拿要借的物品,千万不要"先斩后奏〃,这样是不礼貌的。如果不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随便把东西拿走了,那跟小偷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得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要说明使用的日期,并要信守承诺,及时归还,这样以后再借用的时候主人就很愿意借给你;倘若不讲信用,借了之后不能如期奉还,甚至忘记归还,让主人来催缴,这样就丧失了信用,以后想再借,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契约
1.原始社会的契约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交换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萌芽状态的契约也幵始产生。当时的中原地区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契约,目前还无具体资料可供论证。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近千年来,许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些民族使用契约的情况在汉族文献中有所反映。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说:云南"土人(傣族)缔约取一木杖,或方或圆,中分为二各刻画二三符记于上每方各执一片。负债人偿还债务后,则将债权 人手中所执之半片收回。"当时契约还无文字,而是以剖分竹签、木片等为信物,这种契约形式叫做判书。汉族祖先在原始社会末期可能也是用这种契约。西周至两汉时期的契约之所以为判书制度,大概源
2.西周至两汉的判书
西周至两汉时期,已用文字书写契约。这时契约的形式虽仍为判书制度,但比原始社会的判书有很大进步。此时契约的形式因用途不同,可分为三种,即《周礼•天官•小幸》所说?听称责以傅别〃,
"听卖买以质剂","听取予以书契"。这就是说,借贷契约用傅别,买卖契约用质剂,授予收受契约用书契。
魏晋以后,纸契的使用日广,判书也起了变化。傅别、质剂之制逐渐不用,合同形式逐渐生发展。合同形式脱胎于书契,又吸收傅别之长。其形式是"书两札〃,将两札并起,合写一个大"同〃字,后合并大写"合同"二字。每一札上都有"同"的半字或"合同"的两半字,为合券的验证。后来,在买卖关系中广泛使用单契,由卖方4 出具。
3.税契对契约形式的影响
官府为了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消除财产纠纷,维持社会秩序•很重视契约的内容书写和形式制作的规范化,因之契约的内容和形式 时有改进。但使契约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不是契约内容的法律作用,而主要是历代税契政策的作用,如"红契"的出现。
契约大约在宋元时期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化,就是契尾的产生。 由于红契之制不易防止官僚吏员侵吞契税,因而另创契尾之制。契尾 是纳税的收据,元代叫"税给"。一契尾分大尾与坐尾两联,大尾为收据,坐尾为存根,以备査究。此法实行后,对防止官吏贪污契税起了一定的作用。
4.契约录文
先秦文献中不见契约录文,两汉文献有叙事摘引契约文字的情况,但比较简单。文献中载有完整的契约录文是宋朝以后的事,主要 有两种情况:一为契约式样;二为契约原文。
契约式样大约开始流传于唐代后期。北宋年间,国家制定典卖契 约式样,作为标准契约,由地方官府刊印,叫做"官板契纸"或 "印纸"。民间缔约时,要向官府购买印纸,填写后,再投税印契。
此种印纸制产生,对契约的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査道送礼
宋朝人査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査道说:"哪能这样做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于是两人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了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査道和仆人本来已经得发慌,此时更觉得饥饿难耐, 便停了下来。査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査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 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查 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诚信的宋濂
宋濂是明代人,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 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很有学问•散文写得很生动。做翰林时,他编修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被人们称为"幵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手指也冻得弯不过来,但他还是赶紧抄写,不敢有半点偷懒。
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祅,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 ;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于是宋濂背上书箱和行李.爬高山,越深谷,顶风冒雪。天冷极了,脚冻得裂开老大的口子他都不知道赶到老师家里,冻得四肢僵直,简直动弹不了。老师感动地称赞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mengxue/dizigui/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