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注释】
(1)帙(音:“制”):书套。
(2)偏宜:只适宜。
(3)京洛:京城长安和洛阳。
【译文】
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潇水和湘水缓缓北流入洞庭。不能回家乡,只 能在万里之外做返家之梦。离家远游之客五更梦醒,更加寂寞忧愁。不用打开书 套,只想登上酒楼。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 部员外郎,祖父程通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垧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 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垧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 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 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 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 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 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 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 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 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大 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 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 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 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 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 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 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 子讲学地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mengxue/qianjiashi/8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