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的本原,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并没有加以探究,但道家却做了深人的探索。老子是生成论者,他对于宇宙的生成过程有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幕状素描。即道生出元气,元气又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又生出天地人,最后天地人又生出了万物。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大自然的总规律、总根据,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生的。老子的这套生成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在自然界的最高主宰和神的权威,而把万物化生看成自然过程,并且在中国竹学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和神话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问题。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谁能用如此简明、如此深刻、如此科学、如此全面的公式加以论述。
庄子同老子一样,也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但他在宇宙生成论中又有所发挥,对道的性质和作用表述得更加明确。“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拜先物也,貌其有物也。扰真有物也,无已”((庄子·知北游》)。就是说,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休实物性,都还易”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物物者)的那个“非物”的绝对—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本根。所以,庄子得出的宇宙生成模式是“非物”—天地—万物。由于“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庄子·庚桑楚)),所以宇宙生成模式又可以表述为“无—有—万物”。可见,庄子的这种认识和老子的“道”的本义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论述更加形象化和逻辑化。
庄子之后,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隐士严君平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思想下,又构建了一幅他独创的宇宙生成图式:道—德—神明—太和—形(万物)。在这个图式中,“道”为演化的第一阶段,它是虚之又虚的,即绝对的虚无。而宇宙演化的第二阶段就是“德”,它的特点是“虚而实,无而有”,也就是说德对于道来说不是绝对的虚无,它处在无与有之间,对道来说它是有,对神明来说它是无。宇宙演化的第三阶段是“神明”,它是阴阳对立的潜在阶段。宇宙演化的第四个阶段是太和。它是无形的气的阶段。由气再进行演化,就形成了天地万物。在严君平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德即相当于老子的一,神明相当于二,太和相当于三,由三而生万物(形)。
在当代,道家老子密宗派传人谢先铭、李海波二位道学学者,根据老子《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的相关描述,整理得出一套全新的大道生成模式,即“无极图—有极图—太极图—中极图—修真图—大成图”。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w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