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刊登在《英国心理学季刊》上的一篇研究文章,题目是《出生月份对自杀率的影响》。作者是两位英国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对1955年至1966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出生的、并在1979年至2001年的22年间发生白杀行为的26915人的样本一这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研究的最大的样本,作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出生在4月5月和6月的人的白杀率,远远高于在其他月份出生的人。就整体而言,春天和初夏诞生的人比起秋天和初冬出生的人来说,白杀的几率平均要高17%,而其中女性比男性要高得多:女性是29.6%;男性是13.7%。作者尝试从季节对胎儿的影响来解释这种相关的现象。
比起这些当代科学家的研究,我们的先人为命理学所设置的目标,似乎显得太高远,其范围又太宽泛了。其实,古希腊哲学中最早关于俄获浦斯的神话,就鲜明地体现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所以,古希脂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这么一旬警世之言 :“认识你自己!”一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命运。而我们中华的先祖可真的去做了,那么尽心尽力,那么前仆后继,尽管这工程是如此浩大,何等的不易!
那么,传统命理学究竟是怎样去做的呢?
事实上,有两种不同层而的工作方式。
第一种,是收集大量的资料,经过观察、比较,逐渐找出对应关系,形成经验上的对应规则。
紫微斗数的推断实际上就是这样来的。它根据个人出生的时间,通过安星法将不同等级的星曜安置在星盘的十二个宫中。然后观察不同的星曜的组合,以及它们所在的宫的位置和意义,来推断和描写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和人生际遇。诚如王亭之所指出的,它的“基础在于统计,由大量统计定出各种星系组合在十二宫的基本性质,再加上辅、佐、煞、化诸曜的会合,使基本性质加强.削弱或改变,然后便可以据此推理,判断将会有什么事件发生,从而定出趋避之方。
可以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其流程:
从图中可以看到,作为中央框架的输人,是出生时辰。紫微斗数也是采用以两个小时为间距的古代时辰的地支标记来作为输人的。⑨中央框架内有三个部分:规则系统,编码部分和解读部分。规则系统是核心部分。对紫微斗数推命术来说,它是由长期的观察、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验规则系统。编码和解读则是在规则系统的作用下对输入的处理。这里,编码实际上就是使用紫微斗数的安星法排出个人的星盘(也称“命盘")。解读就是用紫微斗数的经验规则系统来解读星盘上星曜的位置和组合的意义,并由此得到推断的结果。这结果就是经解读后输出的描写和预测。
请注意,正如输人的出生时辰只是近似的出生的实际时刻,这解读后输出的描写和预测,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潜质和实际经历的真实情况。它也仅是近似的描写。
或者说,这描写和预测跟个人潜质和实际经历之间,只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某种对应或几率而已。事实上,实际的推断过程,还存在着-一个 反馈的过程。无论是描写和预测跟个人潜质和实际经历出现较接近的吻合,或较大程度的偏离,甚至完全对不上号,预测者都会把这种信息反馈到原系统中去,校正规则系统在实际操作上. 的运用。那么,第二种工作方式呢?
它的基础跟第一种办法一样,也是收集大量的资料,经过观察、比较,逐渐找出各种对应关系。但是,它并不就此停留在归纳经验规则系统这个层面上。它要在大量统计得到的材料基础上,运用当时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成果,进一步去建构某种理论模型和形成推理系统,从而来解读输入的具体资料,产生对具体个案作出描写和预测的结果。
八字命理学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可以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
比较上面两个不同的框架图,就不难体会前文王亭之先生在比较紫微斗数和子平命理学时所说的“术”和“学”的差别。紫微斗数之所以还停留在术数的阶段,因为它“缺乏理论,全凭实践”,尽管“在实践中不断根据统计来修正自已的推断法则";而八字命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命理学的正宗,能有资格步人学术的殿堂,是因为它已具备完整的理论模型和一整套的推理系统,它已经超越了仅仅总结经验规则的那个层面。这个超越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它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古代文明所具有的智慧的成就和思辨的张力。在还没有成熟的实验科学之前,在解决较高层次问题上,人们依靠的唯一手 段就是思辨。八字命理学,就其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环顾中外历史上出现过的星占术和推命术,没有一个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用现代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上面框架图中央的大方框就是一个黑箱。这个黑箱代表着一对作为输人端的出生时辰和对输出端的有关个人经历的描写和预测发生作用的真实的机制。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这个对命运起作用的真实机制究竟是什么,更谈不上它的实际构造了。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的先人只是在长期的观察和经验中,体验到人的出生时间跟他的生命过程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概率上的相关性。因此,这个黑箱,只是摹拟那个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机制的功能,使它在接受输人信息后,能产生相应的输出信息,而这个输出信息又能以较高的概率去描写个人潜质和实际经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八字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建构这个黑箱的漫长历史。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这个历史到今天似乎还没有结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bzml/9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