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上下经卦互易说,也就是刘大钧先生在《周易概论》所称述的“上下象易”:
这种在一个卦体中,用上卦与下卦互相交易而变成另一个卦体的方法,古人称作“上下象易”。林忠军先生又称之为“两象易”:
虞氏显然是以两象易这种卦与卦之间的联系来说《易》的,以这种方法说《易》在易学史上当属首创。虽然在虞氏之前,荀爽易学升降说中已暗含了这样的思想,如荀注《需》九二云:“乾虽在下,终当升上。”注上六云:“需道已终,云当下,入穴也。...三人谓下三阳也,须时当升。”但荀氏着眼点在于升降,而没有将内外卦互易概括为“两象易”。由此观之,虞氏“两象易”之义,虽然受到荀氏升降说的启发,但主要还是根据《系辞》“易之”之辞而发明。
按:林氏将“两象易”说的首创之功归之于虞氏,显然有失公允。
荀氏的乾坤升降说,是指爻而言,并不是三画卦的乾坤经卦整体升降,这一点,由上述的乾坤升降说不难辨析得出。但如果说,荀氏在乾坤-交升降说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上下经卦互易的解《易》方法,怎能说原创权不归荀氏呢?除了林氏所指出的《需》卦,荀氏明确以下经卦乾升至上经卦坎,以上下经卦互易解释《需》卦爻辞之外,荀氏于《升》卦更是鲜明地运用了上下经卦互易的解《易》方法。荀氏注《升.初六》“允升,大吉”:
谓一体相随,允然俱升。初欲与巽一体,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
注《升.六四》“王用享于歧山,吉,无咎”日:
此本升卦也。巽升坤上,据三成艮。巽为歧,艮为山。王,谓五也。通有两体,位正众服,故“吉”也。四能与众阴退避当升者,故“无咎”也。
按:荀氏注《升》卦六四爻辞曰“ 此本升卦也”,笔者起初不解其意,与荀氏注《升》卦初六爻辞联系起来读,始晓其意,即本于升卦下经卦一体俱升之义。巽升坤.上则成观卦,观卦三四五交互体艮,以之解释“歧山”;观卦九五阳爻居正位,《观.大象》日“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故荀氏曰“通有两体,位正众服”。
由荀氏对《需》《观》两卦爻辞的注解来看,其皆是以下经卦整体升上经卦之上,也就是以“上下经卦互易”解《易》,且并不是孤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荀氏以上下经卦互易的方法解释卦爻辞,而虞氏则无一例以之解释卦爻辞,只在注解《系辞》时以之说明卦变,二者相较,虞氏的“两象易”思想显然本之于荀氏,是荀氏思想的延伸。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rm/9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