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物理现象,却有具体音乐形象,或说内涵。脉象作为物理现象,也有具体的病理现象,或说病根。藏变象变,象变藏变。作为音乐同理。所以中医讲藏象,音乐同样要讲求藏象。
音乐藏象其根诗歌。《素问. 五藏生成论》说:“夫 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
相音,张景岳注:“相是形相, 如阴阳二十五人形。音是五音,如肝音角、心音微、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详细讨论了阴阳二十五人之形相与二十五音的相应关系,由此可知,《孔子家语 .辨乐解》记载孔子从乐曲能辨出作者的体形和品德并非虚语。这是毕达哥拉斯望尘莫及的。另外,灵枢.五音五味》还讲了按二十五音调理阴阳二十五人的经络、饮食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素问》 记载的这一“相音”理论已经失传了,所以(辦乐》记载孔子从音乐歌曲了解作者的形相人品一文十分珍贵,可以弥补《内经》的不足。
林涛在1991年3月6日《北京科技报》报道,日本学者林健志和宗象信生把G对应来、C对应眯、T对应嗉、A对应啦,把大肠杆菌中一种碱基序列谱成旋律,经演奏试听,竟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乐曲。这种遗传音乐的出现引起了科学家和音乐家的极大兴趣。这一发现说明,天人(生物)之间确实是有共同或相通的规律性、有序性的,并且是统一于八卦、干支、阴阳、五行之内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向周宾牟贾解释《武》舞(即《大舞》,周代六舞之一)说的头头是道。而在教子路弹琴时,强调的是“奏中音”即中庸音乐,也就是“和谐音乐”,强调的是到“生育之乡”弹奏,避开“杀伐之域”,彰显了孔子的爱民之心,及对“生生”的向往。这些内容见于《礼记.乐记》。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
“《礼记》之作,出自孔氏”, “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据郑玄说:《乐记》 原有十一篇,有《乐本》、《乐论》、《乐施》、 《乐言》、 《乐礼》、 《乐情》《乐化》、《乐象》、 宾牟贾》、(师乙》、 《魏文侯》 等,有音乐多方面的知识。《礼记.乐记》 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森。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按:《内经》 说心为君主之官,故孔子说音乐起于心,随情志而变,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歌曲。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帖懑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尤,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按:宫、商、羽、角、徵五音,《内经》说它既是自然界的五音,也是五脏相音。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按:乐发五音,自然界有五音,故曰“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孔子主持多年的祭祀,当然会精于音乐歌曲。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住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按:古人把大地按五方分为五大生物场,或按九州分为九大生物场,每一个生物场都生长着不同的生物及不同的物种,如北极有白熊,南极有企鹅,青海、新疆有雪莲,西藏有牦牛,南方有香蕉、芒果,北方有核桃、大枣,故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缓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按:年不同时不同,则性命也不同,故内经》五运六气论生物有“化不时则不生”之论,而强调中和之气,曰“和于阴阳,调于术数”。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wd/9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