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卦变”,即卦与卦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曰屡迁,曰变动不居,曰周流,曰无常,唯是一个“变”字。《易》象既然是象征万事万物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故《易》象亦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六十四卦是《易》象的代表,其卦象每卦各异,本身即显示出变化的形式。而且,不论何卦,只要其中一爻变(阴变阳或阳变阴),即成另一卦,象及其关系亦随之而变。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六十四卦虽说是八卦相重而成,其变化却并不需一经卦全部变动。这是因为组成六十四卦的分子并不是八卦,而是阴阳二画,或称阴阳二爻,只要其中一个分子,即一阴或者一阳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通体皆变。故《易》象变化的实质是上引《系辞传》里的一句“刚柔相易”,也就是阴阳相易。《系辞传》尚有“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反反复复地说这个意思。《说卦》也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意义亦同。
《易经》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存在的种种变化关系,如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或此卦何变而成彼卦,历来治《易》者给予一个专门名字,叫做“卦变”。上面已论及的互体,实在也是卦变的一种形式,只因它每卦各自为“互”,似乎未同另一卦发生关系(其实既“互”出另二卦,已是有关了)。好比一幅合家欢,自左至右:父亲、大女儿、儿子、小女儿,母亲,整体是一个家庭,结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若避开父母,仅以中间三个而论,则前二者是姊弟关系,后二者是兄妹关系,如此即派生出二种新的关系。这是对“互体”的一种浅俗的比喻。因其属同一个家庭,以《易》象论,即尚在本卦之内变化,所以没有列在“卦变”这一章节里叙述。
本章专论“卦变”,即卦与卦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卦变之说,繁复纷纭,但没有一说能完满圆通者。笔者以为这是必然的现象,而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言,是因年代久远,古法亡佚,我们现在已难寻绎古人究竟如何“观变于阴阳”,又是如何“刚柔相易”而视卦与卦之间的变化关系。因为古法原不止一种。
《彖传》是明显地表述着卦变的。如《屯•彖》“刚柔始交而难生”;《贲•彖》“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无妄•彖》“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损•彖》“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益•彖》“自上下下”等。不过,具体解释起来,却是各家不一,众说纷纭。有的是想当然,从来也不去想会有人反驳的。
如《屯》《彖》曰“刚柔始交而难生”,李鼎柞《周易集解》引荀爽注曰:“此本《坎》卦也。案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刚柔始交也。”①这是说,《屯》卦由《坎》II卦变来,具体的变化方式是《坎》卦初六与九二相易,所谓“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对《坎》卦说的。但若是有人问他:“此本《颐》也。案六五升上,上九降五,变而成《屯》,又有什么不可通?”那恐怕只能从“始交”二字来辩解,因为应该从下开始呀!但若再问:“既云‘始交’,《屯》又在《乾》《坤》之后,应是《乾》《坤》始交,接上来的应该是《垢》《垢》卦若用《乾》《坤》始交来形容,一看就清楚明白,但偏偏不是;若云‘始交’是上下两卦始交,接上来的应该《益》国,震下巽上,下长男,上长女,也很清楚明白,但偏又不是。总之,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我觉得应该回答:“你说是《颐》卦来,也通。”或许更为恰当。
今寻绎古人言卦变诸说,择其最著者约举之如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yy/9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