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饮食理论同他的政治主张一样著名。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面慎于言”。即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他提倡并努力实践“发奋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的孔子究竟怎样对待饮食呢?其实,孔子对待“饮食”是很认真的,他认为饮食应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和卫生。而不可太草率太随便。
“斋必变食”,斋戒之日要改变饮食常规;“割不正不食”,祭祀时,必须按一定规格对牲体选择切制,否则不能进食:“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国君赐给食物,回到家里一定要坐端正了再吃,不可造次,以示敬重。这些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在饮食中对礼仪礼教的注重。“食不厌精,脸不厌细”,饭菜受求做得越精细越好,这是孔子著名的饮食理论之一;“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烹饪不得法,菜看颜色不正气味不正,都不吃它:“不得其酱,不变、,没有规定的酱汁调味,就不得吃鱼肉。这些饮食要求,颇显几分贵族风度,孔子也因此受到后人不少责难,但我们也从中窥据出孔子饮食理论中的科学观和艺术观。
孔子还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原则,如“沾酒市脯不食”。即不要随便到市肆上买食物,不逛酒肆。不下饭馆:又如“祭干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仅用的肉,存放不能超过三日,超过三日便不再食用。孔子关于饮食卫生最有名的起话"食不语,寝不言”,这句话已经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格言。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zh/9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