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他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感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动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那里派都督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作,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他就辞掉官眼,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眼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腿再为官求标,甚至连江州朝史选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有失便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芳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zh/9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