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解读:超越得失,放下不必要的牵挂
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
要追求“得亦淡然,失亦坦然”的境界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悟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
道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
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
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
惟俨这才点头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着,这才是禅的态度。”
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弟子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他们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
灿烂与枯萎本来就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比如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不能说圆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勾新月或一弯残月,同样充满诗情画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令人赞赏的千古绝唱吗?因为有变化,有圆缺,才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味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免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因此不管外界形态、环境、条件起了什么变化,最好始终超然物外,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不管是灿烂还是枯萎,不管是年少还是年老。
《菜根谭》中写道:“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意思是说: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爱恋不舍之心,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会使身心受到束缚困扰。
也许你是一个大忙人,为着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你不得不劳碌奔波,苦心经营,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纵然你的财运亨通,财富是得到了,但你也已累得筋疲力尽,耗费了许多精神。
也许你希望自己做个饱学之士,所以你寒窗苦读,书海泛舟,夜以继日、如蜂采蜜般地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各科知识。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你今天才高八斗、满腹文章,但你也付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光阴。
也许你对仕途特别感兴趣,为谋得一官半职,你不得不费尽心思,委曲求全,以博得上司欢喜,垂手提携;纵或凭自己的汗马功劳,屡建功勋,得以登上宝座,但须知位高任重,从此你便也失去了难得的清闲……
太多太多的获得,都是以失去为代价的。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样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天道无私,有一得必有一失。所以,莫说人生得失,何必计较太多?倘若不认为得失事关至大,又何必去认真计较,自误前程?
是的,我们的每一天都在失去很多东西,但失去的同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收获?告别了太阳,我们迎来了星星和月亮;没有了生命之帆,我们还有奋斗之桨;放弃了生活的闲适,我们拥有了人生的充实。虽然人生路上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更无法细数我们所有的失去,但面对失去,不要一味的悲伤和气馁,失去的背后也许得到的更多!
不要患得患失,徘徊不前,要追求“得亦淡然,失亦坦然”的境界。当我们拥有了平和之心,有了超越得失成败的豁达,就能减少更多烦恼!
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弥勒殿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很多人都喜欢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弥勒佛的这幅乐天派模样,源自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位禅师——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本名契比,号长汀子,不知他来自哪里,更不知他将去向何方,只是见他腆着大肚皮,禅杖上挑着一只大布袋,时常在明州(今宁波)奉化的街上转悠。他那出人预料的举动,幽默滑稽的言行,往往令人捧腹大笑。所以,总是有一大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起哄、玩闹。他可不管这些,想坐就坐,想卧就卧;看到什么东西就向人家乞讨,然后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大布袋。
人们大都忽视了他那神奇的布袋。它,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总也装不满,总也掏不完。好像他挑着的是一只乾坤袋,森罗万象,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一天,有一位云游禅僧在街上走。他追上去,在人家后背上拍了一巴掌。禅僧回首,以为他要询问什么佛法。谁知,他却伸出手,大言不惭地乞讨:“给我一文钱。”禅僧是个历练多年的参禅的行家,所以从这俗不可耐的举动中感受到了滚滚而来的机锋。禅僧道:“你说的好,就给你钱。”
布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禅僧见状,深深礼拜下去。
——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著名的保福禅师听说了布袋和尚的行状,专门来勘验他,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他依旧放下布袋。保福追问:“难道仅仅如此?还有更深层的意境吗?”
布袋和尚没有回答,他拿起布袋,挑在禅杖上。扬长而去。
——放得下,拿得来,才是真洒脱!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文章天下事,得失存心知。”意思是说,文章是天下的大事,文章的成败得失只有自己知道。对人生来说,成败得失与烦恼快乐随时都会伴随着我们。不论是你人生得意,还是人生失意之时,都应当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你才会在得意之时保持淡然的心态,在失意之时保持坦然的心态。永远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你才活出人生的境界。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山里有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在他辛苦经营下,终于盖了一间木屋。有一天,他的房子不慎起火了,邻居们纷纷帮忙救火。但是风势较大,根本救不下,大家眼睁睁地看着木屋被烧毁。
当一切烧尽后,樵夫拿着一根棍子,跑到灰烬中去翻找一番,邻居们以为他是在找什么金银珠宝,就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当樵夫从灰烬中走出来时,邻居们看到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柄砍柴的刀,他解释说:“只要有这柄柴刀,我就可以建造一间更好的木屋。”
樵夫的豁达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样一句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樵夫知道,房子被烧了,这是客观现实,回避不了,必须面对;他知道,悲伤是次要的,不如把握关键,看看还有什么样的机会可以弥补;樵夫还知道,只有乐观,才能振作,才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因为樵夫有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所以,生活中的挫折不能奈他如何。
在生活中,我们想要成就事业,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但只要我们每个人抱定一颗平常心,把名利看得淡些,离忧愁远些,幸福及快乐就会自然来到我们的身边。
放下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
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为了什么呢?”
“为了自己的心呀。”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这水。”
老和尚看那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时,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度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企及的呢?”
小和尚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
老和尚说:“不!有钱的人,心中更多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更多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更多关注权势……他们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这时,玉兔东升,金乌西坠,山岚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观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的笑了。
人生得失,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不觉,就会迷失真心,生出烦恼;一念觉悟,抛开妄想,就能活得洒脱、自在。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T;有了爱恨,就对爱恨放不下;有了贪心,就对贪心放不下……而这种种放不下,使得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抑。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人来到他的面前,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给他。释迦牟尼佛对那人说:“放下!”那人于是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释迦牟尼佛又说:“放下!”那人再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在地上。然而,释迦牟尼佛接着还是说:“放下!”那人只得回答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您为什么还要我放下?”释迦牟尼佛对他说:“我并没有让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那人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才能解脱。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很累,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肩负着痛苦、孤独等各种各样的包楸,以致渐渐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来。其实与其活得这么累,不如果断地放弃一切包袱,轻松前进。
一位心理学家说:现代人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有学会耐心等待;学会了急不可耐,却没有学会拭目以待;学会了对物欲的追求,却没有学会放下。于是,生活中多了为情所困、为钱所迷、为官所累的人;多了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人;多了花言巧语、虚伪矫情、言不由衷的人。
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成熟的表现。在比赛中,棋局已走入死局,球赛已大势已去,何不换下主力,鸣金收兵,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一味地死打硬拼,只能空耗体力,暴露出自己底气不足——输不起!在生活中,感情既已走入人生的沼泽地,又何必苦苦纠缠那曾经的每一句话?勉强地维系淡薄的情感,只能给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适时的放下,是一种智慧,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然后才能有缜密的分析和正确的决策。适时的放下,也是对生命的呵护。当今社会残酷的竞争带来的是沉重的压力和难言的负荷,人的思想行为常常被贪欲所牵制,成为一台名利机器,长期为其所累,而最终付出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须知: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金钱也难保性命。
关于放下,著名的慈受禅师有两首偈语,其一云:
人生如春花,能得几时好?
朝吹与暮洗,朱颜变枯槁。
花落有后生,人老不复少。
万事只今朝,莫更招烦恼。
其二云:
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脑肚肠。
三十年后重相见,拍手呵呵笑一场。
这两首偈语,其实都旨在规劝世人要学会看到生命短暂如花,聚散无常,且不要把那些烦恼都放在心里,过得痛苦而不安。一定要看开人生的一切得失,学会快乐地活在当下。
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
放下,也许会有遗憾,会有伤感,但是却会让生活的底蕴更加隽永和悠远,让生活更淡定和安然。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zcfj/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