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分享到:

易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2015-05-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 点击: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虽然只不过寥寥七个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易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不是其中之一,而是唯一),亦是易学认为宇宙唯一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原理,其他的原理都是从这原理引申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多得不可胜数。
 
例如西汉武帝时,令儒家学术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他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就得出阴是卑贱、阳是尊贵、它们的性质是永远不能改变的说法。由于天尊地卑,所以君主尊、臣子卑。于是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推及人间社会的尊卑上下伦常关系亦不变的结论。后来东汉初年汇集今文经学学说的著作《白虎通义》(或《白虎通》)便发展了这观念,影响后世非常深远。
 
题外话,《白虎通》是收集西汉今文经学解经说法的综合性著作。
 
要了解汉代官方对儒家学术的观点,《白虎通》这本书非常重要。当时的今文经学家说法分歧,令人闲惑,于是汉章帝把所有的今文经学大师集合在一起,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大家经过讨论争议后,找出大家都可接受的说法。由于当时的今文经学家大多孤陋寡闻,只专精一经和一家之说,例如懂《易经》的不懂《诗经》,懂《诗经》的不懂《书经》,于是请了一位与他们学派相反的古文经学家班固来做记录。各位对班固应该有所认识,《二十四史》中,《汉书》的作者就是班固。其实《汉书》非他一人所写,他的父亲班彪、妹妹班昭也有功劳,由此可见古代女子的能力,但主要的作者仍是班固。《白虎通》就是记录这些学术问题的著作。
 
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另一种解释,例如《易经》的权威注解家之一的韩康伯,他的另一个名字是韩伯,所以大家看见有些书写作“韩伯”,并不是漏了“康”字。他注解《系辞传》时,就发挥了王弼对《易经》的主张。王弼用了老子的哲学来解释懦家的《易经》,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无,无然后产生有,有不可能产生有。因此,他认为阴不能产生阴,阳不能产生阳,只有升高一个层次,到达道的境界,即是无的时候,那时没有阴,才能产生阴;没有阳,才能产生阳。于是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就解释为“无阴无阳之谓道”了。这就变成了道家的说法,而违背了《易经》的体系。
 
比较正统的是北宋张载的说法,他认为这句既然是“一阴一阳”,就代表了阴阳对待或对立。然后阴阳对待又互相统一,于是就变成了整个宇宙的规律。因此他解释这句话,说是对立统一或对待统一的意思。而南宋朱熹则认为“一阴一阳”指一阴之后又一阳、一阳之后又一阴,于是认为它内含的意思以流行为主,是流动、变动为主的。解释不相同,原因当然是每人哲学思想不同。但更关键的是因为“一阴一阳”这四个字太简单,很难确定其义。此外“一”字究作何解更是关键的问题。究竟“一”是什么意思?不说似乎人人都懂,要说的时候却令人头痛。
 
首先,我们说“一”是数目字,即一二三四中的“一”。第二,这个“一”字如作动词用,将一万变成一,将一切变成一,即是统一、合而为一、归一之意。第三,老子说“道生一”,如果“道生一”,究竟“一”是什么?道家说阴阳是气,“道生一”的“一”是指道生“气”。但这种气是未曾分为阴阳两气的一气。要一生为二,这种气才变成了阴阳两气。但是有些道教学者则说“一"等同于“道”。原因是老子说的“道”包含有和无。无是道,是道的本体。当道变成有时,就是德(道的展现),就是气。因此说,道即是“一”。所以在道家、道教哲学中,“一”有两个意思:一是道即是“一”;二是“一”是道派生出来的气,低一个层次。两个说法都有道理、都有人采用。
 
儒家又怎么解释?在我们经常提到解释文字起源的字书、写于公元一〇〇年前后的《说文解字》中,许慎在解释“一”字时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他说的“道立于一”与老子说的“道生一”,如果各位细心研究,两者的意思是不同的。“生”是生出的意思,有先后、髙低的不同层次。“立"字是没有层次的,道就是“一”。道根本没有“无”的境界,只有“有”的境界,有就叫“道”。这个“一”原来就是气,原来就是道。
 
此外,伟大的易学史家朱伯崑教授在《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非常详细的发挥。他认为“一”字应解作“又”字,所以是“又阴又阳之谓道”。
 
个人觉得,第一种说它是数目字,第二种说它解作“统一”,第三种说它解作“又”的说法,都比较合理。而老子的“道生一”,或《说文解字》的“道立于一”,都不是确解。
 
个人认为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张载到王夫之以“对立为主、然后产生统一”的说法比较合理一些。而南宋朱熹说它的意思是流行,亦不是不合理,可作为辅助次要的说法。因为在这一章后面的“生生之谓易”一句,其实就是以阴阳的流行为主,对待为辅。“一阴一阳”则是以对待为主,流行为辅。前后文的互相呼应是很清楚的。
 
我们采用了这个说法,现在就开始解释。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首先要明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有阳无阴都不是道。道一定要阴阳对待,这是第一层意思。在宇宙未开辟之前,事物是绝对的。当大爆炸开始之后,任何事物无论巨细,它本身固然是阴阳相对待,它
和其他事物亦是阴阳相对待。换言之,可能在宇宙中,任何亊物都是只有相对真理而无绝对真理,这我们应该明白。因此《系辞传》提出有阴有阳才是道。
 
第二点是,为何说“一阴一阳”?不作“阴阳之谓道”?如果用“阴阳之谓道”,岂不是更简单?因为用了数目字“一”,就有一定的比值的,意思是说所谓“对立”、所谓“相反”,其实是有条件的,臂如一阴和二阳,二阴和一阳是否对立?不是。因为阴阳之间形成对立的话,一定要在数萤上、或者质挵上相同类似,可以互相比较的才能成为“一阴一阳”。例如简单地说,人类的男和女,才可说是“一阴一阳”,可否用人和猫比较?不可以,因为不同类.不同类就不可以比较。因此,当我们用了“一阴一阳”的时候,最重要是明白有阴就有阳,有比较才有真理。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聪明人便不会有笨人。所以说它好、说它坏,是你拿它与某些物件比较,然后说它比那个好、比那个坏才有道理。这就是第二点,阴阳是要通过适当的贵,或者适当的质,或者是同类,才可称之为相同等级的阴阳,才能相提并论。
 
接着,这个阴和阳是对等的时候,就形成了两个事物的对立。这种事物的对立,最重要就是会产生交感的作用。对立,我们叫作“对待”,今天叫作“矛盾”或者“斗争”。在对立时,会有交感的作用。“交”就是互相,“感”就是感应、感动。交感,将它作最大程度的简化,至少有两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是亲近融合,一个是排斥。因此,当我们说到“一阴一阳”是对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亲近”和‘‘排斥”这两个最基本的可能性。什么叫排斥?就是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你害我、我害你,你推动我、我推动你。但注意,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老子哲学特别提倡“不争”,儒家则提倡“和”。读过《论语》的人,就知道孔子分别君子小人的方法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叫“和”?最早提出“和”的哲学命题,是春秋早期的史官史伯(伯阳父)。他的话记载于专门记录春秋历史的古书《国语》之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能够做到“和”,就能够产生万物,“同则不继”,“继”是继续,“不继”是不能生长。什么叫“和”?他说:“以他平他之谓和。”这解释似乎很奇怪,即是用他来与别的他平衡对待即叫作“和”。因此,“和”的第一个原则是指两样不同的事物,而这两件事物是要平衡对称,才能够混合为一。
 
这两句话没头没尾,你可能不会明内。其实他前面的文字说音乐的“和”,你唱do,我唱mi,他唱so,do、mi、so三个不同的音符同时唱出,就是“和”。而当大家一起唱do声,就叫作“同”。当我们同时唱do时,得出的声音很明显仍是do音,没有变成新的、不同的声音;但当我们同时哨如、mi、so,得出的声音不是do或mi或so三音中任何一音,而是一个新的声音。那个声音比do、mi、so更动听、更感动人心。各位如果懂得西方或中国音乐,明白什么是和声就应该知道“和”的意思。
 
“和实生物”是指“和”可以产生新的、更好的事物;“同则不继",“同”的声音就没有事物继续。“继”是再生下一代,下面还会再用这个意义的。“同”不会产生新的事物,“和”就会产生新的亊物。因此,阴阳对待之时,如果是亲近接触,阴阳混合,万物就产生。阴阳分离,万物就不能够继续而死亡了。所以《易经》最重视的就是对待交感,即是“和”。整个宇宙生而又生,一直由原始简单发展到今天的进步繁荣,将来更加丰盛,就是因为“和”然后能生出万物,这是《易经》最重视的一点。阴阳和就是幸福,阴阳分离就是不幸,可以用这个作为解释一切亊物的原则。因此,第一点,对待而能统一,就是“和”,就是宇宙之所以能够不停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但排斥又如何?西方会形成斗争,但中国所说的排斥则是推动,你推动我、我推动你,你推开我、我推开你,于是就产生了运动。运
动的结果是你推人,别人因此运动,你自己亦因反作用力而运动;别人推你,你因此而运动,别人亦因反作用力而运动。整个宇宙的事物,就是因为这种推动的作用,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变化。《系辞传》所说的阴阳之理,固然说到两个事物的阴阳互相推动,但更重要的是说同一个事物蕴含着阴阳。老子曾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地之间,任何一件物件都同时负阴抱阳,即同时有阴有阳。譬如中医会说你身体阴阳不调和,阴阳调和就没有病了。各位想想,这种说法不是今天硬加上去的,古人早已想到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是同时包含着阴阳的。
 
正是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有阴阳,所以物件外表虽然静止不动,但内里却是阴推阳、阳推阴,暗中一直在变动着。同一事物,本身的阴阳推动本身的变化;与另一件物件相遇,两件物件之间的阴阳,又是你推动我、我推动你。如果有三、四、五件或更多物件会合,当中推动的关系就更为复杂难辨。于是整个宇宙,就由于本身具备阴阳的特性,自动自发地推动自己、自动自发地一直变化下去,这种变化是无止境的,只有宇宙毁灭时才会停止。从宇宙一开始,这种道理就存在,到了宇宙结束时,它是否还存在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知道在宇宙开辟之际,它已经有了。
 
各位,这是否一个很光辉伟大的思想?当年牛顿的力学定律说“物体不受外力的干扰,则运动的永远运动,静止的永远静止”。但是何以故整个宇宙的物事全在运动?是谁最初推动它们?他不能解释,只能勉强说最初开始时,“上帝”踢它一下,于是使所有亊物都运动起来。因为他认为“运动的永远运动,静止的永远静止”,第一个令它们运动的只能是“上帝”。他就想不到物件本身的运动是自动自发的这个更高的科学想法。在牛顿以后,今天的物理学才知道,不是“上帝”推动,而是事物自己推动。但是两千多年前,至少二千四百年前的《系辞传》,甚至更早之前已有这种想法。故你们是否还认为中国的科技思
想落后?它能否接受时间的考验?那就要各位自己判断了。
 
这种一阴一阳的对立,有最关键的交感和排斥两种作用推动它,使它由对立转为流行。这种推动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当阳被阴推动,阳渐渐减少,阴慢慢增加,直到阳被推走为止。于是阴阳的增加、减少成比例。阳增加一分,阴就减少一分;阴增加一分,阳就减少一分。请注意:如果阴推阳的话,就是阴一直将阳由有推到没有的过程;阳推阴,就是阳将阴由有一直推到没有的过程。但不可以文害意,因为天地的阴阳,虽然有消息、强弱,但不会绝对没有。《易经》和我们常识想法是不同的。
 
此外,我们说阳开始生长,阳便成为变化的主宰或主导,其实是说,在此之前,整个宇宙都是阴气。阳做主宰,指阳在阴之中产生,当时的阳是十分弱小和微不可察的。但虽然当时整个世界都是阴气,当阳一产生,那就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当阴发展到极限,而尚没有转变产生微阳之前,《系辞传》称呼这一阶段(时期)为“穷”,即“穷途末路”的“穷”,意指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因为已到了极限,无法不停步,那时是最差的。无论是阳到极限,还是阴到极限,都是最差的。当穷途末路时,就会想方法走另外的路,现在阴已到极限,再行不通了,要走另一条阳的道路,于是阳开始了。这个开始能否继续?没有人知道,世界上很多在强大势力下产生的相反亊物都很快被消灭。故当微小的反力量产生之后,它虽微小到极点,但有继续向前发展的力量时,我们才会给它一个专门名词,叫作“通”。故我们平常也会说“穷则变,变则通”(《系辞下传》)。但须知穷未必会变,要穷而想出改变,尚须看这种改变能否行得通,即是否有继续发展到极限的能力。
 
在《系辞传》中,凡说“通”,就是指阳穷极而能变阴,或阴穷极而能变阳,这初生出来的阴或阳,现在虽然是极微弱,但它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能一直向前发展。因此,它虽然是极微弱,但当它一产生,阴阳的主宰权、领导权已经不是在于表面上最强盛的阴(或阳),而是微不可觉的初生的阳(或阴),而这个主宰会一直由微小发展到极限。发展到极限就是“穷”,未发展到极限则继续发展,要到极限才叫作“穷”。而ft到“穷”时会有停顿的时期,这是哲学上的停顿,可能是一秒、十分之一秒,或者是一万年,没有人知道,这时期或阶段就称为“穷”。经过停顿的阶段(穷),才是转变期(变),然后变成相反的事物。当这相反的事物能持续发展,就是“通”。这就是“穷则变,变则通”。当宇宙产生这种变动,于是就呈现阴生阳、阳生阴的循环,一直不停地变化下去。
 
此外,最重要的是,无形之中有一种关键性的力萤(这是真理还是谬说,留待将来科学鉴定),在阴阳的升降过程中,各位可用最简单的水波升降来推想,水波升高后会降低、降低后会升高,然后它慢慢地减低升降的幅度,最后变成平静的水平面。我们用常理来猜想,可不可以说是因为它要追求平衡稳定,这种升降其实是追求更高层次平衡的过程?例如刚才说的阴阳变化,如阳为主宰,继续发展,如果阳发展到中间,就是阳一半阴一半。阳是方生的力量,力量大;阴则袞退,有退无进。在这一位置,表面上阴阳达到了平衡。其实或者应该早一点已是平衡,因为一个是进,力量大一点;一个是退,力量小一点。在这个时候,就呈现平衡稳态(或者可能因相反互相对抗而同归于尽,这是易学不讨论的)。但由于这种情况的平衡,一个仍在进,一个仍在退,基于“运动的永远运动”这一规律,它不会在这个平衡的一点停下来,因而不可以长期保持平衡,只是理论上,在这位置阴阳达至了最大的平衡。儒家就是要追求这短暂时间的平衡,认为这个就是“和”。
 
这种“和”,大家还记得我们读到乾卦的《彖传》时,有“保合大和”这一句吗(《易经讲堂二》)?不只是“和”,还是“大和”,而且希望能长期“保合”。大和是矛盾的事物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就是阴阳的平衡。这同样是懦家哲学崇尚“中”的另一表现。中就要和,中与和的关系,《中康》这本哲学经典阐释得最好,称它为“致中和”。尽人力去达致宇宙人生的“中”与“和”的境界,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确立,万物都能达到最合理的生育。用另一种说法,因为万物知道自己不平衡,为了追求平衡,因此形成了水波的起伏。高的不能不变低,变低就是为了慢慢达致平衡的结果,同理,低的为了致中致和也不能不上升。于是整个宇宙的这种运动的背后,推动它的力童就是易学所讲的“和”,不是斗争,而是为了要达到平衡。所以懦家,或者是受懦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是地球上最讲和平的民族。任何欧洲国家一朝兴盛,就变成军事强国,要征服世界,结果导致焦头烂额、失败收场。早年的法国是这样,德国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今天的美国亦表现出簕权主义,要征服世界。这种想法是中国人不会有的。因为讲到和,就容许矛盾(我们传统不叫“矛盾”,叫“异端邪说”)的存在。
 
因此,我们说到“一阴一阳”时,就已经不完全是“对待”,也是在“流行”。对待是看不到的,而流行则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而流行的背后,其实是要追求平衡,平衡就是对待。但对待只是在极短时间内呈现,所以我们眼中见到的事物,都是在流行之中,所以“生生之谓易”。易学反映世间的规律之中,“道”就是最高的真理,“易”就是“道”展现于人间、让我们学习应用的道理。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和“生生之谓易”,一先一后,一个是以对待为主,流行为次;一个是以流行为主,从流行回归对待。“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义丰富到极点,请各位自己再细心体会罢。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实际上既讲对立,又讲统一。从《易》经上看,主要是乾、坤两卦。“道”是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立统一就是规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qw/yz/9508.html


易传推荐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现在假设你已经学会怎样找出卦名了…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鲁ICP备2020040142号-13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