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分享到:

易传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015-05-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 点击: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继”就是继承,至于“之”字,传统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文字约定俗成的理解,“之”字是代名词,代名词是代表文章中说的某一样事物。它只能够代表之前说过的事物而不能代表以后要说的事物。两千年来的注解家对这个字都无疑问,认为“之”指“道”,或者是“一阴一阳”,甚至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整个句子来说的。为何我要指出这一点?因为陈鼓应教授和赵建伟教授的《周易今注今译》在页五九八中将此句语译为“衍生万物是易道的美德”,将“之”字理解为万物。为什么得出“万物”这个意义来?因为他们“削足适履”,根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不会不继”那句话中“继”即衍生后代来比附,以为“继之”、“成之”,两“‘之’字均指代万物”(页五九九),用这么勉强的方法去解释文言文,有些过分了。
 
“继之者善也”,继承一阴一阳这宇宙最根本的原理,令万物继续依着这一规律发展的,就叫作“善”。这个“善”字,今天搞哲学和科学的人不容易接受,因为善恶是我们人类主观定出来的标准,提升到宇宙的层次,是不应该有善恶的。宇宙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应用善或者用恶来评论,因此这个字似乎用得不适当。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为何作者用这个“善”字?要解决这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继”开始。既然文章说一阴一阳,即是阳生阴、阴生阳,一直没有停止地发展下去的过程就叫作“继”。如果阳完了之后,阴是否可以继续呢?阴是静止的,这就等如没有继续。故从哲学的思维,一定是前此是静止的,现在发动,才是持续发展下去。因此,这句话是指阳的发生作用,而所谓“继”字,是比较着重说明阴之后,阳再产生。
 
当阳产生时,是否就是乾卦所说的“元亨利贞”?“元”是事物的开始,而“元者,善之长也”,那岂不是“继之者”就是善?这样引申,是否合理呢?请让我一步一步解说下去,诸位便可能觉得有道理。例如我们说,地球上任何不合理的行为、制度和想法,尽管它能够在某一地方(空间)短暂的时候(时间)出现或实行,但能否持续下去呢?以西方历史为例:正是由于罗马大帝国后期的骄奢淫逸,人类的道德荡然无存,人类才觉得应该严守道德规条。由于矫枉过正,西方中古世纪就压抑、限制人性,遵守道德过了分。文艺复兴的时代,就是对中古世纪道德规条的反抗,于是轻视道德。到了今天,西方的社会道德变得愈来愈差,虽然目前还可接受,但将来可能再发展到某一程度就不能接受了。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放纵是不合理的。放纵的结果,不单是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例如毒奶粉事件,等到奶粉商的子女、亲人也受害,他就会明白这样赚钱是不对的。等到有了一万宗类似毒奶粉的事件,人们就开始反省。害人就是害自己的亲戚、子女,最终是自己受害,于是才觉得不应害人,要守道德才对,于是社会便返回正常。
 
各位可从这常理来想:任何行为、制度如果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持久的。如果一种规律能够长久用于地球或宇宙(宇宙至少有一百至一百五十亿年以上),则这一规律就正常合理到极点。用人类的想法来说,当这规律或制度是合理的,便对全人类都有好处,对人有好处就是对人有善意。宇宙的规律如果是合理的,它就对万物怀有善意。什么是善意?爱护万物、扶助万物生长。什么叫恶意?仇视万物,恶意毁灭万物。因此,如果用人类的善恶观念来说,善是关心别人、扶助别人、令别人生活得更好、令别人能够继续存在。恶就是对人怀有恶意、令别人不能存在等等。
 
天地的规律,是善还是恶呢?如果它是“恶”,它便逐渐令物件减少,直至没有,宇宙就不存在,那规律也不存在了。如果天地是“善”的,它的规律令到万物继续产生得愈来愈多,宇宙愈来愈繁盛。只要宇宙继续存在,它的规律也能够继续存在。从这一观点来说,用这个“善”字,比我们科学家和哲学家想用的字更合理。宇宙的规律因为持续发展,爱护万物,推进万物的发展,因此它是善的。当然,规律以是恶,没有人说规律不容许是恶,但只能行于短暂的时空之中,很快便会被合理的、即善的规律取代了。所以“继之者善也”,首先肯定了这规律(道)早已长久存在,这一规律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和继续发展,根据上述推论,就是由于这个规律内在的德性,蕴含着“善”的本性。当然在宇宙之中,事物都是相反相成,有善就有恶。由于天地的本性一定是善性多于恶性,因此宇宙得以继续发展。如果宇宙的恶性多于善性,整个宇宙就萎缩,很快就不存在,今天我们也不会存在了。正是由于宇宙一直都在发展之中,所以一定是善!这想法说得非常好!
 
“成之者性也”,我们曾经说过,乾天开始只是知觉而已、动机而已。万物真正完成是由于坤地的作用。阳的性质发散,阴的性质收敛,任何物件都是收敛然后才成形的,一散开就什么都没有了。形成万物的原因是阴性的收敛作用。所以“成之者”是指坤的作用、阴的作用,亦即是“利贞”的作用。上面“继之”是乾“元亨”的作用。
 
宇宙既有阳的发生、扩展力最,又有相反相成的阴的凝聚力量,令一阴一阳变动的规律由无形变成有形,推动宇宙生物、成物,因而形成了万物。当宇宙的万物形成后,每一样事物就有了个別的性质。万物各有不同的性质,我们在《易经讲堂二》解说乾、坤两卦时已讨论过,故不再多说。
 
这里所说的“性”,是根据一阴一阳的规律所形成的万物的性,它来源于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本身是善的。继承这一规律、服从这一规律发展所形成的万物,当然就是秉承着这个规律背后更高层次的善的性质。因此,万物本身便是天地善性的显现。这个说法虽然只用简单的两句话加以陈述,但在哲学发展上却是伟大到极点的。因为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者,都认为人性要服从天性,人性就是天性的发展。天性中,哪有人为社会标准的仁和义?因为仁和义是人为的标准,上天何来仁和义?因此,儒家提倡仁和义,是违反人类的天性。违反人类的天性,即是伤害人类的天性,扭曲人类的天性。因此,懦家注重仁义的学说,去实行天性所没有的仁义,对人类有害。只有回归自然,顺从自然,追求逍遥自在,不要仁义道德,本性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最合理(今天的社会可能也是如此想)。但是,儒家则不认同,根据宇宙最基本的规律的合理性和它的发展,它背后呈现的就是善性。因此,万物中任何一物种在继承后,一如人、物的遗传,便带有天地的本性。今天西方最摩登的科学思想就是说,任何物件打碎后,任何一片碎片都蕴含着整体物件的性质。这是最新的西方理论,这理论可以解释为何中医三只手指分别按手腕寸、关、尺,就能够知道一个人体内脏腑的情况,因为我们中国认为部分可反映整体。佛经的理论,同样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粒黍米可以藏大千世界”的说法。正是这说法在最新的科学中有证据,所以我们说“人类具有的善性来自天地或宇宙"。
 
此外,不用从宇宙高层次来说,就从人类的低层次来说,为何我们要实行仁义?因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如果只是一个人的心愿,别人是不会支持、赞同的。在悠长的历史长流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制度,曾经实施一段时间,但这些制度最后被打倒或自动取消。原因是它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要做的事,都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好的事才能做、才能长久持续。儒家f:义之说,并不是孔子和孟子胡思乱想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大多数的人都有这一想法。试问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还是他天然已具备的呢?你能否认人人天生都共同有这种无形的想法吗?一种想法,不是一个人而是多数人的共同想法,岂不是人性中就有这一事物?儒家通过这样替自己辩护,“性善说”终
于站得住脚,能对抗道家的攻击,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道家只能成为辅助,关键就在于仁义是合乎天性而为人心中所共有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在这里又要打岔。孟子说“性善”,只是说我们人性中蕴含着善性。但在《系辞传》中是说天陚予我们善性,层次更高。因此,和孟子的“性善说”比较,《系辞传》的说法,说得更圆融、更合理。因为孟子讲的善性,是人类本身产生的。而这里说出人类的善性是“继之者善也”,则善性是来自上天,是先天具备,不是后天添加的。这样《系辞传》便将孟子的人性善之说推到更高、更大、更远的层次,是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所以这句话可说是更能支持整个懦家的道德理论。注意,《系辞传》不单纯说人,整个宇宙万物都包含在内,因此内涵是非常广阔的,狭义才是说人性善。
 
而“成之者性也”,则和荀子“人性恶,其善者伪(伪不是虚伪,是人为之意)也”、“化性起伪”(《荀子•性恶》)之说相合,而有所提升。指出万物继承(遗传)天之善性,但亦须自我完成它,才能变成万物的本性。所以人类在继承天性,形成为人性的过程中,后天人为的努力,亦非常重要。后来宋儒所提倡的“扩充人性说”,便是从此而来。
 
“继之者善也”和“成之者性也”分别继承了儒学两大师孟子“性善”和荀子“性恶”之说,经过融会贯通,兼有孟子、荀子之得而无其失,使儒学人性论发展至另一高峰,贡献非常大。所以请诸位细心体会才是。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是说能继承道就是善,也就是说,能继承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什么事都会成。
 
“成之者性也”,是讲“性”。“成”就是“坤作成 物,,的“成”。
 
这里应该特別注意,“成之者”与“继之者”是两 回事,“性”与“善”在孔子看来意思是不同的。孟子、 子思讲人性善,可能对此有误解。实际上,“继之者善 也”讲的是“命”,“成之者性也”讲的是“性”。“性” 与“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易》经多次讲到 “性”、“命”。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说卦传》也说圣人作《易》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将以顺性命之理”,都没有把“性”、“命”说成是一回 事。《大戴礼记》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对于“性”、“命”区分得很清楚。总之,“命”就是天 命,“性”就是万物各自的性。万物承天命而生,但天 地生成万物后,万物即各自有性。可见,“继之者”与 “成之者”,“命”与“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 此,我们应区分清楚。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qw/yz/9509.html


易传推荐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现在假设你已经学会怎样找出卦名了…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京ICP备12029563号-11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