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民间风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丨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魁。”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病疫、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丨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嚢相赠遗”;《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这一节气从古至今是普遍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话,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意思。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入伏面”。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乐趣。
夏至吃狗肉
岭南一带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相传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5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当地人认为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有抵抗西风恶雨入侵的能力,感冒少,身体好。
51由于这一良好愿望,才有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为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要适量,不宜吃太多。
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第二年,六月炎热,疫病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在山东临沂一带流行。人们会在伏日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有民谣说:“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嬉夏
在浙江绍兴流传着“嬉,要嬉夏至日”的俚语。古时,不论贫富悠哉夏至日祭袓的习俗,俗称“做夏至”。除了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也会吃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在民间。有些地方不仅会对夏至日当天的气候有所忌讳,甚至有对夏至日的日期也有所忌。如在河南一带,忌讳这一天是农历五月末。因为人们相信,“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表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在江苏吴县,夏至日要慎起居,禁骂人,戒剃头。湖南有的地方,谚语说:“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因而忌夏至日打雷下雨。
夏至前后农历节日--观莲节
农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宋代已有此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举家泛舟赏荷观莲。
观莲花
远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间便至荷塘泛舟赏荷、消夏纳凉。荡舟轻波,采莲弄藕,享受浩月遮云的夏夜风情,分外惬意。
放荷灯
莲花街当日夜里,用天然长柄荷叶做一小灯笼,放上点燃的蜡烛,让小孩拿着它玩耍。或者把莲蓬挖空,点上蜡烛照明。或以百千盏荷灯沿河施放,随波逐流,闪闪烁烁,非常好看。
品莲撰
荷叶可清热解暑,荷花活血化痰,莲须清心固肾,莲子心清心安神,莲子养心补肾,藕可生可熟可药,被李时珍称为“灵根”,诗人赞之:“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在唐时就有于观莲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柳宗元《柳州峒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在宋代喜欢把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明代时则将其制成荷花酒。在明末屈大均记载荷包饭的制作方法时说:“以香梗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日荷包饭。”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而莲花、莲籽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籽粥,则都是以莲籽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美食。
约会古时,女子不许随便外出。青年男女便乘观莲节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时,便纷纷借此美好时光表白心中的爱情,有诗说:“荷花风前暑气收,荷花荡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与妾船开并头。”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24jieqi/xiazhi/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