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意义、物候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意义
节气是以视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日来确定的。天文学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假设有一个半径为无限大的圆球,称为天球。球心为地球,即观测者。地球与太阳连成的直线延伸到天球上去就是视太阳的位置,称为视太阳。地球轨道平面、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子午线平面延伸到与天球相截所成的大圆分别称为黄道、天赤道、天子午线。黄赤道相交点为春分点和秋分点;黄赤道相距最远点称为夏至点和冬至点。地球的公转,就成了在黄道上运行着的视太阳运动。如此,如黄经为零度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南北半球都是昼夜平分的,是为春分;黄经九十度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天气将开始炎热是为以至;黄经一百八十度时,太阳又直射赤道这时昼夜再平分,北半球天气渐凉,称为秋分;黄经二百七十度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天气将开始寒冷,称为冬至;然后再到黄经零度,即三百六十度,又称春分。从舂分到夏至,即从黄经零度到九十度,每隔十五度就是一个节气,依次为清明、谷雨、立裒、小满芒种到圾至,这时黄经为九十度,以此类推,每隔十五度就是一个节气,年年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天文学原理。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逐年之间最多差一天。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能很有规律地反映出
季节与气象、气候的原因。
上述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都是表明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一个特定位置点,也就是宇宙四维时空坐标点。地球运行通过黄经零度时为春分,以后每隔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到达黄经三百六十度时,也即是重新回到零度,又为春分。地球运行到这二十四个特定宇宙四维空间坐标点的时刻,就成为交节气。即某月、某日、某时、某分交这个节气。如2009年白露准确时间是2009年9月7日19时58分。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意义
中国古代,节气和气候都是天地人(生物)全息的概念,气是天气、气象、气候及五行场之气。侯是气候、物候(生物物候、非生物物候)。生物物候中有植物、动物,非生物物候包括气象、天象、星象等。五日为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二十四节气共有七十二候,每侯有一个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侯应。物候现象客观的全息地反映了当时气候的各个因子的综合变化。例如《吕氏春秋》中便以每月至少六侯应编入各月中。如正月:其侯应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侯雁北,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等。
七十二候每个侯应都是当时气候、五行场能量在万物中的全息体现。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24jieqi/ge/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