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寒冬到来,日最短、夜最长的节气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
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的位置时,即是冬至。自此起,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冬至的气候学定义
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的位置时,即是冬至节气。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现代天文科学测定,与夏至日相反,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是此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蛆叫结;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蛆绷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蛆叫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期间,虽然此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故此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因此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此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过后,全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言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冬至时农业安排
冬至一过,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貌广阔,各地气候差别较大:东此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白雪皑皑;大江南此此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度以上,冬季作物仍在生长,菜、麦青青;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度以上,更是鸟语花香,宛若春天般生机盎然。
通常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霞好时机,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对冬作物的管理要加强,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奎根的事宜,要抓紧耕翻尚未犁翻冬板田,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做好消灭越冬害虫的工作。此时南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春种,对水稻秧苗的御寒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对越冬蔬菜要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尤其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加强畜禽的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等工作。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24jieqi/dongzhi/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