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我国最早的节气,《礼记》中记载,清代之前十分重视夏至日,每到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现在夏至日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夏至日是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这个节气只是标志着夏季的到来。真正的夏季,也就是所说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时间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这是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40度左右。
夏至时节也是庄稼生长的好日子,这时候庄稼接受阳光的照耀,更加茁壮的成长。由于阳光比较强,所以这时候的农活只要是保证庄稼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其次是抓紧时间除草,以免杂草夺取更多的养分从而削落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谚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夏至棉田快锄草,不锄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可见锄杂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除了迅速的锄去杂草之外,害虫在这一时期也是十分猖獗,秧苗小而嫩,没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如果这时不及时消灭害虫,很可能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夏至的三候,也是用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来表现的,“初候鹿角解”,就是说这时候鹿角上的粗糙的皮已经相继脱落,继而新生的皮肤代替了这种衰微的景象。“二候蜩始鸣”蜩指的就是蝉,这时候蝉已经出现并且开始鸣叫了,“三候半夏生”,半夏指的是一种草药,这个时候半夏开始出苗了,因为这个时节处于夏季的分界点上,于是又被称为半夏。古人们在谚语中指出了这三种动植物,用以表示这个节气的特点,是非常准确的。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所以在夏至注意防汛是十分必要的。在北方一些河流的上游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止水患,尤其是对农作物物的危害。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馍等,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夏至。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24jieqi/xiazhi/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