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说辩》所勾勒出来的命理学早期发展历史,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呢?我认为,并不尽然。
首先,把传统命理学的源头上推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看法就有待商榷。
在我看来,把命理学的源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珞琭子,并不符合事实。《子平说辩》这样做,可能是受了当时托古自重的风气的影响。珞琭子,何许人也?现存的《珞琢子三命消息赋》,,传为珞球子所作。此书始录于《宋史●艺文志》。晁公武《群斋读书志》也说:“宣和、建炎之间,是书始行”。当然,“是书”是指带有最早注本的。《四库全书冲分别收有释县莹的注本和徐子平的注本。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建炎是南宋高宗年号,可见带有最早注本的该书出现于北宋、南宋相接之际。因此,清代陈素庵在《命理约言》中指出:“余考珞琭子世代无据,大约与李虚中相去不远。观旧书所传,《珞琢子》一赋,其中援引汉晋诸人,则非战国时人明矣。何反云诸人祖其术耶?”这是否定了战国珞琭子其人。李淑在《邯郸书目》中,干脆称该书名为“珞绿”,是取“绿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跟珞琭子毫无瓜葛。
此外,作为传统命理学的推演工具一干支符号系统,在两汉以前并没有形成。虽然干支纪日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代,但于支纪月则始于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律。至于干支纪年,作为官方历法则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的四分历。既然完整的干支符号记时系统在秦汉之前尚未形成,把命理学的源头向前推到战国时期,显然不足信。
那么,传统命理学实际上应起于何时呢?
按照唐初学者吕才的意见,传统命理学当发端于西汉初年的司马季主。吕才在其《叙禄命》文中指出:
谨按《史记》:宋忠、贾谊诮司马季主云:“夫卜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又按:王充《论衡》云:“见骨体而知命禄,睹命禄而知骨体。”此则禄命之书,行之久矣,多言或中,人乃信之。
这里,吕才谈到了司马季主和干充。因为唐太宗不太信算命,所以召见当时精于阴阳历学的吕才询问。因此吕才在这篇答问中,首先举了西汉宋忠、贾谊讥诮司马季主谈禄命的事。对于司马季主,《史记.日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旋式正基,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
这里所谓“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似乎是在探讨算命的方法。然而,“分策定卦,旋式正綦”,就很难说当时的探讨已经跨出了占卜的藩篱,故吕才说传统命理学起于西汉司马季主,证据不足。
梁湘润先生认为:“在有算命以前,即已有‘择日、卦气、.行.....等等的多种问吉凶之方式。这些方式只是问某- -日,或某- - .件事之吉凶,而不是以每-一个人之一生为其推论之重点。论‘人’之一生荣华吉凶,在史书中,所能见到最早之论命记载,是东汉末叶之“管辂’。”
对于管辂,陈寿的《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他对自己命运的评述:
“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得违,但人不知耳。吾前后相当死者过百人,略无错也。”是岁八月,为少府丞。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这是管辂替自己算命。所谓本命在寅,是指他本人出生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他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及时辰,推算出自己是属于短命的人。果然第二年去世,才四十八岁。他自称已经预言过百多人的死期,而且基本上都言中了。这就是今天在史书中所能见到的“最早之论命记载”。
由此可见,传统命理学当发轫于东汉末年,在三国时已见端倪。
然后,经过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命理学似已有较大的发展。《南史●吉士瞻传》说:
(吉士瞻)少有志气,不事生业...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江陵卜者王先生计禄命。王生日:“君拥旄杖节非一州,后一年当得戎马大郡。”
这里说,大江之南有卜者王先生能“计禄命”,推算过吉士瞻的命。无独有偶,大江之北,北魏身居高官的孙绍也“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北史●魏宁传》还谈到北齐的魏宁也擅长推命:
魏宁,巨鹿人,以善推禄命,征为馆客。武成亲试之,皆中。乃以已生年月,托为异人而问之。宁日:“极富贵。今年入墓。”武成惊日:“是我。”宁变辞日:“若帝王,自有法。...既而武成崩,年三十二也。用这里说北齐的武成帝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托词是他人的,给魏宁推算。魏宁居然预言该命当卒于当年三十二岁时,而武成帝确实也死于三十二岁。这里虽然仅提到出生年月,但禄命法在当时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
南北朝时,不仅有推命的实际操作,似乎还出现过多部命理著作。明代宋濂的《禄命辩》曾指出:
沿及后世,临孝恭有《禄命书》陶弘景有《三命抄略》,唐人习者颇众,而僧一行、桑道茂、李虚中咸精其书。
清代赵冀也说:
推命之法,至虚中而极精。然谓起于虚中,则非也。唐时僧一行、桑道茂已擅其术。六朝时陶弘景先有《三命抄略》,临孝恭有《禄命书》二十卷。
陶弘景为南朗齐、梁间人;临孝恭在《北史》、《隋书》中皆有传。这两人都是精于“阴阳五行”的人物,可惜_上面提到的《三命抄略》和《禄命书》俱已亡佚。
由于文献不足,虽可以确定在南北朝时期,已存在着从传统命理学意义上来说的论命活动,但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命,就很难考察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bzml/9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