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测字术寄生的母体,汉字体系的演进和构成,均与测字的滥觞不无关系。我们先从汉字体系的演进的层面来考察。
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上的刻划符号;而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大汶口发现的陶缸上的图形文字,可视为象形、会意文字的雏形。
1992年初,山东邹平丁公村又出土了龙山文化刻字陶片,上有一组刻划文字,计5行11字,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颇有规则,刻字有一定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和图形文字的阶段,全文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还有待释读,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800年。它与先前发现的商代早、中期陶片上的刻划文字,都是接近于甲骨文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但真正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格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的晚商甲骨文。这是-种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的文字,其早期形体的象形成分较多,晚期象形字的比例渐少,形声字增多,许多字的形体结构都已基本定型。稍后出现的金文(因铸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在文字形态上与甲骨文同属于一个体系,但更趋于成熟。金文一直沿用到小篆的出现,小篆即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字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分裂割据,字体很不相同,一个字甚至有七八种写法,这给全国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实行其他统-措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书同文”,即把字体在秦篆体的基础上加以统-。许慎《说文解字》正是以研究秦朝统一后的文字为内容的。秦朝统时规定用的文字,其结构、笔画、位置已差不多固定,以后的文字在笔势上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构架已经很少发生变动,从绝大多数篆体字形中,我们仍然可以识别它是什么字,这也是文字逐渐起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小篆书体在快速书写下就变成了隶书,隶书跟小篆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大约发生在汉代。由于字体的剧变,出现了很多随意拆解字体结构、解释字义的现象。
另一种书体就是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楷书,它由隶书演变而来,但比隶书更容易书写,更有法则。汉字在楷化以后,终于脱离最初的具体的形态特征,变成由点画组成的抽象符码。
从以上主要书体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是文字逐渐成熟的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观上也是为了对文字作一个总结,澄清当时些“俗儒鄙夫”对字形随意破坏和匡正对字义随便解释的现象。但许慎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也难免会犯同样的错误。例如“一贯三为王”、“推十合- 一为士”、“甲像人头”、“乙像人颈"等等,文字学家们均已指出这些出自《说文解字》的错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名句说道:“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因此它欺骗了我们。(《流萤集》)任意肢解汉字形体和胡乱诠释字义的做法,混迹于对文字形义的科学严谨的分析之中,并被人们接纳,这就为拆字术的出台做了一番铺垫工作,使它有了鱼目混珠的条件。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cz/czff/9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