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民间风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古时,立冬这一天皇帝会带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时值今日,每年立冬,人们依然会庆祝一下。
迎冬
封建社会,朝廷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在《吕氏春秋,孟冬》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
迎冬于此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此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大赏赐,以安社稷,而且要抚恤孤寡。
补冬
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喜欢吃些鸡鸭鱼肉,以增强体制抵御寒冬。在我国台湾,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人满为患。大多家庭还会炖香油鸡、四物鸡来增加能量。在闽南地区,立冬日,出嫁的女儿要给娘家送去鸡、鸭、猪蹄、猪肚等,以让父母补养身体,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
吃饺子
饺子是起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必须要吃。在天津一带,有立冬节气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倭瓜即南瓜。立冬时吃的倭瓜是在夏天购买储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面,历经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与夏天吃的倭瓜馅不一样。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味道。
吃甘蔗、炒香饭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流传着“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说法。当地民间认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护牙齿,又有滋补的功能。而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罗卜做成的香饭,广受汕头市民的欢迎。
立冬时民间禁忌
民间有立冬日不吃生冷萝卜、水果的忌讳,认为立冬日食之会损伤身体。在河此昌黎、山东庆云等地,立冬日忌刮东南风,否则来年庄稼歉收。而四川地区立冬日忌阴雨喜晴,因为晴天可保牛马不被冻伤。湖南兴宁有谚语“立冬无雨一冬晴”,认为立冬日宜晴。浙江杭州、江西南昌也有“立冬晴,一冬晴”的说法。四川广安的说法与之相反,当地谚语说:“立冬有雨一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淋。”
立冬前后农历节日--下元节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它的来历与道教相连。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由于下元节是水官的诞辰,也是水官解厄之辰,即水官根据考察,上报天庭,为人解厄,民间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朝廷在这一天有禁止屠宰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或解厄,或荐亡。”河北《宣化县新志》记载:“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下元节的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近代。
人活一世,难免遭遇苦难,古时信仰道教或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刻认同的人民,都十分重视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每当这一天,人们祭祀袓先、迎接水官大帝,以祈求得到解困厄的启示和护佑。
民间在下元节,有祭拜袓先亡灵的活动。祭拜袓先时,除了常规的贡品,还要焚烧“金银包”,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并在袋上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称谓、日期。俗称“金银包”。
每到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拜祭下元水官和袓先。民间则祭祀亡灵,持斋诵经,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四川绵阳、广安和湖此汉口等地,这天城煌出巡,到厉坛祭祀。四川乐山、山东济南,富户做水官解厄酷。在江苏盐城,村民集资设供,祭祀三官,祭完后,聚众宴饮。湖北英山多设饭食贩孤。一些寺庙演戏酬神,或献牲醋祭拜,祈求平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24jieqi/lidong/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