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和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 ,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状态,是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思维中的中和思想,就是对和谐和平衡状态的深刻把握。儒家经典《中庸》所谓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只有 在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天地才能各安其所,万物才能并生共长一正是这一 思想的集中概括。八字 命理学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对八字结构分析和评价的一些主要原则一比如,清浊原则流通原则、中和原则等,都体现了传统思维这种要求和谐和平衡的特点。
传统思维中的和谐,首先是多样性的统一。前文曾提到过西周末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那段经典的议论,四所谓“和”是跟“同”对立的:把不同的事物统一起来,这叫做“和”;若只是把相同的事物简单地归在一起 ,就叫做“同”。这犹如音乐,如果只奏一种声音,是没有人要听的;只有把不同音律的声音协调起来,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显然,史伯讲的“和”是指诸多异质要素的集合和统-一。其二,传统思维中的和谐,还是异质要索的有序、有机的结合。因为差异和对立,并不是“和”,只有将异质要素有序地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和”。比如五味(酸、甜、苦、辣、咸),只有将它们按照一定 的规律予以和调,方能成为爽口的美味。其三,由“和”而创生新的事物,即“和实生物”。这是说,当异质的要素不是作机械的组合,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它们就会凸现出新的性质来。传统命理学中的清浊原则,在八字结构内部要索的配置方面,要求它们具有条理性、有序性和合理性,i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传统思维中的平衡,首先是动态的平衡。强调运动、变化,把运动、变化看作是万物之源、万物之态,这是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五行者,五行也。”这是说,五行就是五种不同的运行。只有运行流动,才能使自然界具有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生命力。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其思想的立足点,就在于-一个“变”字。其实,肯定宇宙万物皆动、皆变,也是人类的卓越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一切皆流,无物常在。”他把万物比作一条川流,断盲人不能两次走人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关于变化的思想是深刻的。但我们先哲的眼光似乎更深邃,不仅看到变,更探究变的原因。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矣。”0这是指明,是阴(柔)、阳(刚)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斗争,产生了变;是由动生变。
传统命理学中的流通原则,正是抓住了这个动则生变的特征。流通原则,要求八字结构内部五行要素之间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沟通。比如五行中的金和木,按五行相胜的原则,金能克木;反过来,按五行相侮的关系,金遇强木,也会造成木强金缺。因此,如果有水作中介要素,则金生水,水又生木。由于流通,则调和并理顺了金和木的争战关系。命理学中,把这种作用称作“通关”。通关,是流通原则的一-种重要形式。流通原则还要求八字结构中当用的要素要有“源头”,有源头,才有力量。这是容易理解的。自然界中,有源之水,能积消流而成江湖;无源之水,则死水一潭。因此《滴天髓》说:“何处起源头,流到何方住。”这都是强调从流通的角度去考察八字结构内部的运动和变化状态,去恢复和发挥流通的机制。
固然,传统思维谈的是动态的平衡,但是,因为是动态,是运动、变化,因此,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中和正是解决这个“度”的问题的根本原则。中,最初的含义是指旗杆之正和中矢之正,具有标准、准则的意思。后来,古代思想家们把它升华到了哲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中道”, 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盲,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中于民,其斯为舜乎?”这里所谓“用中”,是指处理事务时,能够掌握“过”与“不及”的度量界线,防止走人两个极端的错误,而采取适度、适中的方法。在孔子看来,“执其两端,用中于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中庸》进一步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并把“中”和“和”相提并论:中是达到和的方法和手段,而和是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因此“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八字命理学的发展中,中和一直被认为论命最根本的原则之一。中和就是无过、也无不及,这是整体运动中的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先天中和的八字结构并不多见,大多数八字结构是不中和的。对命局的分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如何“用中”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寻找中和的途径和求取中和的具体机制。命造结构内若有健全的帮助求取中和的机制或用神,这个结构就可能是一个成功的结构。同样,若在大运或流年的干支组合中,能帮助命局结构走向中和境界的,也就是命造吉利的大运或好的流年。
正因为求取命局各要索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是如此重要,明代张楠便提出了病药说。他指出:“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命书万卷,此四句为之括要。”这是肯定中和原则的重要性。接着,他问:“盖人之造化,虽贵中和,若一一于中和则安得探其消息而论休咎也?”这是说,如果命造都已达到了中和状态,岂不是无事可做了?于是,他提出了“病”和“药”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若病重而得药,大富大贵之人也;病轻而得药,略富略贵之人也;无病而无药,不富不贵之人也。”
清代陈素庵肯定了张楠病药说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作出了批评:既然张楠是从求取中和的原则出发,提出了病药说,而病药说的本质,是要在命局结构的不平衡中求取平衡。可是,由于张楠过于拘执,竟然演绎出“无病而无药,不富不贵之人也”之说,这就反过来否定了他白已探求的出发点,即中和是理想状态。陈索庵的批评是公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张楠的议论全无价值。实际上八字命局结构五行中和者,其富其贵,比较平稳,大运无论顺逆,均无大忌,故很少会遭遇惨剧奇祸。而病重得药的命造,固然不失为富贵,但大运只有- -路,得运时宏图大展,然而时过境迁,失败时的悲剧则非常,人所乐闻。因此,现代吴俊民认为“故对先天五行中和者,可以说是比较平稳的富贵,对重病得药,后天中和者,可以说是比较风险的富贵。”0这是比较公允的话。
保持运动中的平衡状态,是系统存在和稳定的重要基础。任何一种系统,任何一种关系结构,它的存在,都必以所含矛盾势力的相对平衡为前提,并且都要有维持自身平衡和稳定的机制与能力。八字命理学所依据的阴阳五行生克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稳定系统。五行中的每一行,都跟其他四行处于-定的关系之内,这些关系既有生,又有被生;既有克,又有被克,在总体上显示着某种动态平衡。八字命理学中,对命局的结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求结构的用神,就是要调动五行系统的调节机制。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八字结构跟现实相联系的十神映射网络中,传统命理学是把克制自身“我”的官杀置于了最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在六亲网络中,就女命而言,作为女命丈夫的夫星是安置在克制自身的官杀位置t的,由此鲜明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就财官网络来说,由处于克制自身位置上的官杀来代表官禄(权力和地位),由此表现封建社会官本位的至高地位。这样的设计和运用,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它十分明白地显示在传统八字理论中,调节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克制自身、使整个生克循环圈保持稳定的机制,也就是说,制衡是最重要功能;系统的稳定是高于一切的。这个重要的特征,既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投影,又是时代要求的反映。传统命理学形成于唐宋,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过其鼎盛期,而达到最成熟的阶段,竭力保持平衡,保持稳定,正是那个时代的要求。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八字命理学十分生动而系统地展现了传统思维的一系列特点,简而言之:
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即人是天地所生成的,人的生命活动服从于白然界的普遍规律。应该指出,这种天人合一,并不是人跟自然不作区分的原始人的思想;而是在作出了区分后之后,强调人跟自然的统一关系.和谐关系。如果说把人与自然界区分开米,是人的初步自觉;那么在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人 与自然界的统一,并求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高一级的自觉一高度的自觉。 或许人们会注意到,这里存在着把自然和社会、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混合等同起来的倾向。对此,有人嗤之以鼻。但是,这的确是传统思维的-一个特点。今天人们在面对种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严重问题时,在面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如何跟大自然的节拍相一致等重大课题时,传统天人合--的观念,难道就不能成为一种富有启迪的思想源泉?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传统思维趋向于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而整体性的思维习惯,又导致了功能分析的基本路线。从事物的功能分析下手,而不是专注和解构事物内部的具体结构,由此便产生了传统思维中独特的多视角的探究方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象"(喻象或具象)是主要的认识和分析的思维载体。象既不是抽象的思辩符号,也不是纯具体的实体。它具有感性的形式,又包含有理性的内涵。正是象的运用,使传统思维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跳跃性,比拟性,从而使多视角的观察和探究,显得十分自然.甚至不易觉察。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元理论模式,又赋予了多视角探究一个统一的分析和归纳的理论工具。这样,传统思维既可以“放”(多视角观察),又可以“收”(阴阳五行理论的解释)一放 .收自如。当然,象的应用,也给传统思维烙下了模糊性的印记。
对于多视角探究的结果,自然有一个综合的问题。这时,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综合的实际过程中,尤其是在跟现实情状的联系中,时时渗透着价值判断一道德伦理的判断。而判断过程中最主要的评价原则是中和原则,它强调动态中的平衡,强调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果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话,就八字命理学内部推演系统所呈现出来的高度思辨性,可以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极高成就。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bzml/9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