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源于《易经》理论而生的本土宗教
老子被追为道教的圣祖,但实际上,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区别于哲学,真正传承于《周易》的阴阳学说。
第一,道教教义源于周易阴阳学说。
一般认为,《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为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五德终始”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上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
汉代的方仙道家们更是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道教的教义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太平经》的出现。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第二,阴阳五行说关联道教神仙谱系的内在构成。
古人对崇祀之神賦予“阴阳”、“五行”的属性,网罗了神灵世界,这种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来。如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公、金母。《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集仙篆》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气成真,与道合体”。
又如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职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道教的这种具有阴阳无形属性的神还体现在身内神上。道教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认为人体也是个小天地,天地间有的神灵在人体内都有对应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阴阳、五行之神,人体有“心君”及左阴右阳、五脏五行诸神,天神与人体内诸神的阴阳属性相类相通。
第三,易学思想影响道教的养生术与炼丹术。
道教运用易学的思想和符号系统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指导人体的修炼,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针对社会的治乱提出相应的变通之道。
其中人体的修炼与易学思想结合的最为紧密,突出的表现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中。《周易参同契》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炼最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后世的内外丹经莫不以此经为认证的根本。
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的符箓和内外丹术皆和《易》学密切相关。符箓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认为它“可谴鬼役神”,“镇魔压邪”。道教依《易》造符箓,《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箓。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djfz/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