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懦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檠,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次说法转法轮,就度了阿若懦陈如等五比丘;最后将入涅檠之前,又说法度了须跋陀罗证阿罗汉果。在他有生之年,所应被他度的都已度完了。这时,他到了娑罗双树之间,准备进入涅巢。这是在中夜,夜深人静之时,对着围绕在旁的比丘弟子们,简单地开示了佛法的要点。
伟大的佛陀,终生游化,弘扬佛法,广度无量的众生。根据佛传资料显示,佛陀最后即将进入涅粲之前,还是一路从南向北沿途说法度众生,到了拘尸那罗,有四棵两两相对的娑罗树,他在这四棵树之间躺了下来,准备入涅粲,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衰老疲累,也觉得任务已了。可是他还是谆谆地教诲追随在他身边的比丘弟子们,要他们在佛涅粲后,不要忘记出家学佛的目的;就好像一位慈爱的母亲要出远门之前,对孩子再三叮咛如何照顾自己。
从这一点看,伟大的人格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心胸和作为。如果说将军在战场阵亡,马革裹尸是死得其所;那么,法师到最后一口气为止,还是在讲台上说法度众,也可说是死得其所;禅师精进用功,而能立脱坐亡的话,也可叫作死得其所;佛陀临涅檗前,还留下最后的遗教,应该就是人天导师的表率。
初转法轮,意即最初说法。“转”是转烦恼为智慧、转生死为解脱、转凡夫为圣者、转污染为清净;用什么来转?必须用佛法来转。而为何以“轮”来形容佛法呢?这是取自印度的传说,据说能兵不血刃而统一四天下的转轮圣王,有一个轮宝在他面前做为先导,只要轮宝转到之处,该处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轮王仁政的教化,一切人民都能行十善法。所以把说佛法比喻做“转法轮”,代表凡是听到佛法的人,就能破除心中的一切执著,恶不善法。
阿若懦陈如,佛陀成道后最初度化的五个比丘:阿若懦陈如、损稗、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以阿若懦陈如为代表,因为他是闻法后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佛成道后,最先为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第一遍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懦陈如听了以后即证阿罗汉果。佛再进一步说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更进一步说“苦已尽、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三转四谛法之后,其他四人在三个月之间,全都证得阿罗汉果。然后佛嘱咐他们,把弘法度生的任务交代给他们,要他们分别到人间游化,说法度众生,而且不要两人同行,原因是众生太苦,而说法的人又太少。
须跋陀罗,原是一位婆罗门外道,住在拘尸那罗城,已年高一百二十岁,自知未得解脱,听到佛即将涅架,赶到娑罗双树问求见佛陀,被阿难尊者阻挡,佛亲自允许度他,听佛讲八正道后,即得初果,再听佛说四谛法之后,即证得阿罗汉果。
娑罗双树,娑罗树是印度的一种阔叶树,在佛传资料中又将娑罗双树称作“鹤林”。据说四棵树分成两对,每对皆一枯一荣,树叶rfl绿而泛白,树枝相交错,树根相蟠结,所以虽是四棵树,看起来却是两对,因此名为双树。
入涅粲,是进入寂灭的意思。就原始佛法的意义而言,不生不灭叫作究竟寂灭,又有两层意义:一是入“有余涅架”,当证得阿罗汉果,虽已出离三界,但还留有色身;那是烦恼已灭、生死已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二是入“无余涅檗”,那是指已得解脱的圣者(佛及阿罗汉),在肉体死亡,舍寿之后,不再回到世间。但是,大乘佛法的涅架则另有胜义。
中夜,这是在佛教圣典中所见到的时间记载,印度当时将一日一夜分作六时,白天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间三时:初夜、中夜、后夜。每一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算法的四个小时,中夜约当晚上十点到清晨两点。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fjqj/fyjj/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