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全文 > 易传 >
分享到:

易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2015-06-0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传 | 点击: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五十”,“大”就是广大、广泛、巨大的意思,“衍”就是推衍、衍算的意思。广大地、复杂地推衍天地的阴阳奇偶之数。为了求出一爻或六、或七、或八、或九的数字,需要利用五十这个数据作为基础。我们已经知道天地之数是五十五,现在说用蓍草求出爻的数据是五十。为何“大衍之数是五十”而不是“五十五”?古代的说法极多,台湾的郑吉雄教授曾罗列了古今的各家各派之说,还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各位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郑吉雄教授的论文。我现在只是约略讲解比较重要、有影响力的说法。
 
为何我们要用五十作为数据?西汉时的京房认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加起来就是五十。太阳有十个,月亮有十二个,还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日月运行于天上的天文轨道上的定点),天上最关键的H月星辰,加起来就是五十。因此“大衍之数”就是利用了实际的天文数据作为根据。神话传说中有十个太阳,因为大地太热了,神射手后羿射掉九个,只余下一个;至于月亮,则每一个月都是不同的,因而一年共有十二个月亮。这里说的虽然是古代的天文学,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二十八宿的“宿”字,其实今天读作“秀”是值得质疑的。“宿”是宿舍,是日月、尤其是月亮经过时休息的宿舍。月亮在天上运行,要有二十八个休息的位罝,然后运行了一周。真正月亮运行周期是二十八日多一点,因为被地球本身运行所拉长,结果人间看到的月亮周期是二十九点五四日,所以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个月亮寄宿的宿舍而已。但传统读作“秀”音,六朝时已是如此,习非成是,直到现在。如果读作“宿舍”的“宿”,别人反而说你读错了。二十八宿的说法究竟是中闰原有还是从印度传入?这有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崇洋派”学者一定说是从印度传人,中同本来没有的。但我们今天考古发掘的结果,可证二十八宿是中国古已有之。
 
第二个说法来自东汉末年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马融说太极就是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天空中所有的星辰都在运动,而那颗在北方头顶不动的星就是北极星。他所说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太极(一)生两仪(二),两仪生日月(二),日月生四时(四),四时生五行(五),五行生十二月(十二),十二月生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一)、(二)、(二)、(四)、(五)、(十二)、(二十四)加起来就是五十,他同样用了天文历法来说明“五十”的来源。
 
虽然京房、马融有这样的说法,但周初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不过至少这两位经学家,是从科学和哲学的层次来说明“大衍”的神秘数据“五十”是来源于天文历法。换言之,就是将原来的迷信提升,认为这种预测未来的方法背后的根据,就是宇宙自然的规律。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至于说法是否牵强附会,我们可以不理会,因为他们代表了古人用实理改变迷信的思想,背后的精神非常伟大。
 
“其用四十有九”,另有说法指大衍之数,实际上是由天地之数而来的。例如郑康成,他是东汉末年的大经学家,就说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当我们减去五行之数的“五”,就得出了大衍之数。如果大衍之数再减一,那就是四十九(原文见后)。说出了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是有密切关系的。
为何大衍之数要减一?京房说大衍之数实际用的是四十九,原因是“以虚来实”。意指宇宙之间如果已经塞满了,便不能再接受生气的进人,所以一定要有空虚的空间才可以接受生气。所以如果要接受天地生长万物之气,就一定要虚其一,令原本满盈的五十打开一个裂口,然后宇宙变化的生气才可以进人推动运化。因此,京房就说,要产生生气,就要“以虚来实”,令它空虚,才能令生物之气进入产生作用。而马融的说法是北斗星不动而其他四十九星辰运转,所以要减去这个不动的北斗星(当然北斗星也动,只是古人没有精密的仪器,不觉得它动罢了),因此“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已。
 
郑康成继承京房、马融的说法,认为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两个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受到郑康成这一说法的影响,他的后学姚信、董遇更大胆,他们说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大衍之数也是五十五,当我们利用这个数来揲蓍求卦,蓍草有五十五根,卦本身有六爻,我们如果要求卦爻,首先要从中抽出六支菁草,插在地下六个方位,然后再慢慢求出这六爻的阴阳爻。五十五减去六就是四十九。所以大衍之数只用四十九。
 
这个说法最简单、听起来最合理,却又是最不合理的。虽然郑康成能够解释,但何故早于他的易学家所看到的版本全都作五十,只有他看的是五十五?他的根据是什么?他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数不可以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其一,故四十有九也。”(《礼记•月令》唐孔颖达疏引)这是从五十五减去五行之数五、再减一。那倒不如干脆说从五十五减去六画之数反而更为合理。但古往今来对姚信、董遇这个最简单、最合理的说法最不接受。到了今天的金景芳教授,在他所写的论文《易论》则强调这个说法最为合理。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很多得意和出色的弟子,金景芳教授就是如此,他的徒子徒孙替他发扬其说,
结果在今天,似乎姚信、董遇这最冷落的说法反而成为最摩登、最为学人接受的说法。有这么多学者都支持金说,是否相信就随你们喜欢了。
 
这些是古代比较有名的说法。此外,还有一说是直接从卦爻本身立论的。同样是汉代的易学大家荀爽,他说《易经》的组成最重要的是“八卦”,如果“八卦”由“经卦”变成六阃的“重卦”时,“八卦”每卦有六爻,六八即四十八爻,而乾卦特别有一爻叫“用九”,坤卦特别有一爻叫“用六”,加起来正是五十。由于乾卦的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因此大衍之数不用此一爻,所以用的是四十九。这是从卦爻本身来立论的,是否有道理就留待各位自己判断了。
 
后世的易学家亦各自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简单罗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说法。说卦传中有一句话是“参天两地而倚数”。什么叫作“参天两地”?这又是古代的数理哲学,由一到五之间,首先“一”是数目字的开始,而下面跟随的所有数字都是由“一”作为基础才能建立的。例如我们说一加一,利用“一”作为工具加一,于是得出二。二利用‘‘一”为T具,二加一得出三。因此,如果将这个“一”只局限于“一”作为数目字来说,就无法产生下面无穷的数字了,所以“一”虽然是数字,但是“一”如果真的要变得可以灵活运用,就不能固定是“一”,而要变成虚数,才能灵活地运用。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如三,二减一就是一,于是这个灵活运用的东西就使数变得无穷无尽。所以如果说到奇偶数,本来“一”是开始,但因为它要变成有更伟大的各种用途,于是到了“三”,才是天数或阳数的开始。相反“二”是阴数的幵始。这是“参天两地”的第一种解释。即是天的数据是“三”,地的数据是“二”。天地两数加起来是“五”,“五”这数是天地两数之和,因此代表天地,所以是数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由这个最基本的数字推衍,五加五就变成十。这就叫作“小衍”,即数字最小的推衍。
如果再由这个小衍“五”,十倍“五”就是“五十”,这就是“大衍之数”。我们的手,每只手有五只手指,两只手有十只手指。如果将我们十只手指乘以五倍,岂不是五十?因此,数目到了这个数是极限。数目到了极限就会停止不动,所以五十减一,令到它有活动的余地。这个说法来自北宋易学大师程颐的《经说》。我看见各位同学搜购《二程集》,当中就有《经说》八卷,各位可以看看卷一《系辞》部分,就会明白他的说法。
 
这句除了这样简单的解释外,我们还可将程伊川(程颐)的说法引申发挥的。例如什么是“参天”?将天数乘以三倍,三三得九,“九”就是阳爻老阳的数据。“两地”,地为二,二三得六,“六”就是阴爻老阴的数据。此外,在一至五中,天数是一、三、五,其和是九,地数二、四,其和是六,这就是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的来源。另外说到“阴阳之位”,一、三、五是阳位,阳位有三,即“参天”;二、四为阴位,阴位有二,即“两地”。因此,数目也是到了“五”,才能象征阴阳各种意义,所以“五”就是数目中最基本的神秘数据的关键,“参天两地而倚数”,在河图洛书之学中,这是极重要的一个数据。这是第一种说法,它纯粹用数理哲学来说明大衍之数的来源,是与天地之数密切相关的。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河图”立说的。中央“五”和“十”,为土,即土在中央。土是产生木、火、金、水的关键,因此,土特别重要。木没有土,就无法生长;火没有土,就没有归宿(一直燃烧没有休止);金没有土,就无法在土中生出;水没有土,就泛滥无所归(因为土可以制约它成为河流和湖泊沼泽)。土之作用大矣哉。另外金、木、水、火都是由土生出,到最后又回归到土,因此土重要极了。“河图”的中宫是“五”和“十”。用五乘十就是“五十”,而这“五十”,便是大衍之数五十。这就是用河图、洛书的理论来解释大衍之数的来源。最初提出来的是北宋初年的刘牧,见他所撰的《易数钩隐图》,这本书最初只有《道藏》收录,后来清初《通志堂经解》也收录了,《四库全书》再从那里抄写过来。除了陈希夷的《龙图序》之外,这是河图、洛书之学最早的论述。凡是对河洛之学有兴趣的,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必须要读,这只是薄薄的一本书,以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四库全书》本影印出版。
 
另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个接受了邵康节的理论引申的较晚的一种说法。提出者是宋咸,他说太极是一;接着,两仪(阴和阳)是一和二,一加二就是三;四象是一、二、三、四,加起来是十;“八卦”,根据邵康节的“先天八卦图”,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次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霖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加起来就是三十六。因此,一、三、十、三十六加起来就是五十。
 
他全用了邵康节对“八卦”所定的数据来作标准。当然这说法一定不是大衍之数的来源,但由于后世很多易学家用了宋咸的说法,所以各位也应知道太极是一,两仪是三,四象是十,八卦是三十六,加起来的数据就是五十。至于邵康节本人在《皇极经世书》中亦提出一种说法,他的说法后世也常受注家采用,故各位知道也无妨。因为以大衍之数求出来的四个数据就是六、七、八、九。其中的“六”,就是“老阴”的数据,即我们叫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的“六”,象征阴爻。而初九到上九的“九”,这个“九”象征阳爻,是“老阳”的数据。至于七、八两个数据如何运用呢?各位很快会读到《系辞上传》的文字“蓍之德岡而神”,说蓍草的性质是“岡”的。这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将来再说。因为天圆地方,因此“岡”是象征乾天的德性。阳的两个数据是七和九,九作为阳爻的代号;“七”这阳数,可作蓍草(天)的象征,重复“七”这个阳数,七七四十九,所以蓍草的数据仿效天的运转,以四十九策作为运算的基础。接着这句下面一句是“卦之德方以知”,说卦的德性是“方以知”。“方”象征大地,地域阴,六和八两阴数中,六是阴爻的代号;“八”这阴数,则作为卦(地)的象征,重复“八”这阴数,八八六十四,就是整部《易经》共有六十四卦的原因。于是邵康节就将六、七、八、九这四个数据,巧妙地比附为九和六是阴阳爻的代号;七是象征蓍草运算要有四十九策;八则象征卦有六十四个。不过这可能是巧合,出自邵雍的想象而已。
 
在这么多的说法中,我们只能够说这是古人对“五十”这神秘数据的各种解释。其实这些解释,你可以说它有道理,亦可以说没有道理。它最重要是通过解释,找出四十九这个数据。因为只有利用四十九这数据来演算,才能得出或者是六、或者是七、或者是八、或者是九的结果。五十这个数据的运算无法做到。因此任何解释,都是最后要找出以四十九策为运算的理论依据。所以“五十”这数据并不是理论的结束,最关键的是怎样运用理论说明可以减少一根,变成四十九,这就更令人头痛。上面所说的理论,各位接受与否,由你们自己判断。
 
五十策为何要减一?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应该是曹魏时王弼
的说法。王弼对“大衍”的说法,•第一点,他说“一”就是太极。“一”是太极的说法,刚才各位已听过了。马融就认为太极为“北辰”,“一”就是太极。其实马融和王弼的“一为太极”的说法,都是来源于班固。班固认为五十只用四十九,原因是“道据其一”(《汉书•律历志》),“道”占有其中的一画,因此只能用四十九。换言之,在五十数之中,其中之一是道的象征。“一”作为道的象征,可说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时候已有的说法,例如老子曾说“道生一”,道产生一。至于懦家,许慎《说文解字》“道立于一”,一即是道,我们以前说过了。老子说由道产生一,而懦家认为一就是道,道就是太极。班固在《律历志》所引用的是比他略早的大学者刘歆的说法“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太极表面上是浑然的整体,但整体中已经蕴含三种事物,只不过这三种亊物在太极的时候是混合成为一体的。刘歆所说的三件事物混合为一体,其实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可能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老子所说的“三”是阴气、阳气和冲气。而刘歆所说的“函三为一”,则三是指天地人,天是阳气,地是阴气,而人是阴阳混合中和之气。根据的是懦家的“尚中”思想,“中”是最好的,“中闰”一名就是由此而来。“三”就是阴、阳、中和之气(即阴阳混合的太和之气)。但三件亊物未曾分开之前,它们仍然是完整的整体,叫作“太极”,一分开就是阴、阳、中三气。下面所说的“三”与这有关,所以先在这里解说。班固所说的道是“一”,五十减一就是四十九。王弼接受了班固和马融的说法,将道或北辰(太极)变成一,于是“一”就是太极。一并不是数,即我刚才所说的表面具体、实质的数,如果当它是实质的数,它就只能是具体的“一”,不能改变。将它当作虚数,它就是能够灵活变成所有的数产生的关键。因此这个数,就是太极,甚至它即老子所说的“无”。“非数”、“太极”、“无”,就是“一”。“非数”我们说了,“太极”说了,为何说“无”?因为任何我们看到的具体实物,追溯到它的来源,都是来自虚无的。有不能产生有,只有无才能产生有。老子的宇宙哲学,认为由虚无产生实有。宇宙是一个虚无的实体,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概念,概念就是说没有实质的宇宙。由虚无产生实际的宇宙,这说法古人很多都不同意,易学家也不同意,攻缶得非常厉害,今天迷信科学的人更认为是荒谬绝伦。虚无怎能产生宇宙的万有?尤其是二十世纪的科学更加不信;虽然英国有三个宇宙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Hoyle)、汤米•戈尔德(ThomasGold)和赫尔曼•邦迪(HermannBondi)曾提出宇宙所有物质都是由虚无产生,但大爆炸学说打倒了这个说法。到了二十一世纪,可能科学较前进步,觉得从宇宙的发展来说,未必没有道理。我用一个诡辩来解释,各位就会明白。例如零的两边有正一和负一,正一和负一合起来就等如零。可能原始的宇宙就等如零,因为有正物质,所以有负物质;或者因为有负物质,所以有正物质。例如你本来是穷光蛋,你向银行借了一百万,你就有一百万,但你却欠银行一百万;表面上你是大富翁,实际上你却是欠偾累粜的穷光蛋。我们宇宙中间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借了钱,就有财,却负债。当然这是一种概念,我们今天仍在争论当中。这种虚无产生宇宙的说法是不可思议的,但逻辑上来说,却未必没有道理。最近西方的宇宙学者已有人提出万物在宇宙真空中产生的假说,所以老子的哲学现在受到外国科学家的青赏,未必无因。
 
回到原文,宇宙是“无”,正是因为如此,王弼就提出一个说法:这个“无”不能自明,一定要通过“有”,然后才能了解“无”。这说法不论是否科学真理,但至少是人生重要的真理,尤其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人更要懂得。我们中国的水墨画怎样阃月亮?是不是笨拙地阃一个圆圈来表示?通常是涂上一片淡淡的墨,中间有一个空白不涂的岡圈,这是否虚无?因为有了这些实有的淡墨在四周,然后反映出虚无的月
亮,这就是虚无的月亮,藉着四周实有的淡黑表现出来了。文学作品表面上说了不少废话,但作者暗中要表达的主题,他明文不会说出。读者要从所有的“有”中间,去明白作者的“无”。读书的人只据文字表面意义阅读,不探求言外的深义,非常用功,当然也有所得,但如果能够在读书时,在文字之中找出作者隐喻的部分,那他的成就一定非常高。所以你不用理会这个理论到底是否属实,千弼的说法实在有极高的哲学意义。回到正题,他认为“一”就是太极,它推动整个宇宙发展,本身却是看不到的,但整个宇宙的发展都是来自它暗中推动的力量。因此,四十九数据的运用,就是不用之“一”所产生的作用。在哲学上意义是非常伟大的,至于是否宇宙真理,将来再探讨,但在人生却是伟大的哲理。
 
这个说法赞同的固然多,反对的亦不少。尤其道是虚无的说法,儒家学者难以接受,今天迷信科学的人更难接受。古人虽然无可奈何地认为这是最好的说法,但将它改头换面,取消了“无”的观念。北宋了不起的学者沈括,他虽然曾陷害大文豪苏轼,却是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可说是研究很多门学问、甚至是医卜星相都有用的书,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的贡献很大,例如有关指南针的种种,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又如中国的印刷术是很了不起的,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这本书便有记载。甚至天文上所说的雷楔,西方研究中国科技史,一说到雷楔,来源就出自这本书。这本书,包含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非常丰富,是研究科学史的人必备的参考书。沈括接受了王弼的说法后,将一的意义改变为“合一”。“合一”是说当四十九根蕃草混合时,四十九根蓍草就变成一。当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散运算时,一就隐藏于四十九之中。最初“合一”是“一”,一散开,“一”表面不见,却隐藏在四十九之中,推动蓍草的变化。这说法即使是诡辩,也较为合理,扬弃了虚无的说法。因此沈括“合一”说法广为注解家接受。比沈括稍后的、刚才说的朱震的《汉上易传》,也是根据这个说法作出解释。所以在暂时无法了解古人神秘数据的具正意义之前,我们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说法。将来如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才另作考虑。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qw/yz/9566.html


易传推荐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

易经八卦之解卦的心法入门,现在假设你已经学会怎样找出卦名了…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

易经智慧: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


周易算命最新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论四季气色: 1、春季(五行属木),…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面相学: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金形(一)兼火局,白中带红(微…

国易堂阅读排行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www.guoyi360.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国易堂 | 周易算命 | 易经算命 | 生辰八字 | 算命最准的网站 | 网站地图 | RSS | 京ICP备12029563号-11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