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时养生观介绍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参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中医学认为四时气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索问•宝命全形论》则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的气是指阴气和阳气。道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能童,在天地万物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这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如《天元纪大论》载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古人认为一年大气的圆运动,即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乃五行圆运动之功也。《黄帝内经》中“运气七篇”把一年的气候分为六个阶段,与人体的关系比四季更为密切。如大寒至春分阶段,因“风”气当令,所以要养肝,治疗肝病为主。春分至小满阶段,因温热之气当令,所以要调养心气和肝气为主。小满至大署阶段因火热之气当令,所以要以保护心脉为主。大暑至秋分阶段,闪湿气当令,所以要以养脾胃为主。秋分至小雪时期因燥气主时,所以要以养肺脏为主。小雪至大寒阶段,因寒气主令,所以要以温肾养肾为主。古人倡导我们通过四季养生来调整我们人体里的阴阳,使我们的生命活动应四季阴阳变化,而不是违背天时阴阳。这一点对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生命和天地、大自然都是一个整体。和整体相统一,生命才能协调;和整体相违背,就会陷人孤立,就会被大自然所抛弃。所以必须经常调整人体中的阴阳,使之和大自然阴阳气化的步调一致。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乃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之气。五行各一,唯火有二,故曰六气。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见121页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奋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认为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热症。因春夏季节域阳,自然界的万物正处于生长的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的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复)之长。秋冬季属阴,自然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从人体自身阴阳的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应当应时来调养体内的阳气,以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利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应当及时调养阴气,使阴气充盛而濡养五脏而利于内。
天时中的六气,是四季阴阳气化产生的,是养人的,每一种气对人体都是不可少的,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天地中的六气。异常六气乂叫六淫,是非正常气候形成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害人体会形成疾病。所以六气既养人也伤人,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医学、病理学角度来分析,四时气象对人体的精神活动、气血活动、五脏活动、水液代谢等均有较大影响,其结果是:
一是对精神活动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二是对气血活动的影响。《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四季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实,这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复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中,曰弦;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曰洪;秋脉则在皮肤之下,脉象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曰毛;冬脉则沉浮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曰实。
三是对五脏活动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四是对水液代谢的影响。《灵枢•五癃津液別》说:“天署如衣厚则腠理幵,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滞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而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djqj/ys/3156.html